上海市崇明區中興鎮向來有“花菜之鄉”的美譽,是崇明*的花菜生產和供應基地。然而今年,這里也遇上了滯銷難題。有人稱,如今崇明花菜的價格僅為1毛1斤,可愁壞了當地菜農。目前崇明花菜滯銷情況究竟如何?
崇明中興鎮的這處花菜收購點,顯得頗為冷清,只有零星前來碰運氣的菜農。菜農說:“現在都爛在地里,沒有人砍的,都賣不掉的。”還有菜農抱怨:“價格少了一半還不止,去年一塊三四,這不賺錢就相當于白干了一年。”
收購商徐老伯介紹,這幾天行情已經復蘇了一些,從1毛漲到了5毛。往年他收購后主要銷往北方市場,不過今年由于收購價實在太低,他已經停收。“我停收了十多天了,原來我幫沈陽那邊收購,那邊現在價格不行。”
花菜滯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全國種植面積增大,今年又是大豐收,另一方面吃口更加爽脆的有機花菜也擠占了不少本地白花菜的市場。一家擁有750畝地的花菜合作社,今年也受到了沖擊。負責人告訴記者:“每畝地成本在2500塊錢左右,現在每畝地大概只能賣六七百塊錢。”
就連這種由農科院研制的、去年頗受歡迎的花菜新品種,今年也遭遇了滑鐵盧。那么,今年北方種植面積擴大,和市場飽和的情況,農業部門有沒有提前預判,并引導農民進行科學種植呢?記者找到了中興鎮政府,這位負責農業的副鎮長介紹,中興鎮從2012年開始推行花菜種植,收益確實不錯。不過在2015年的*全國調研中,他們就發現,北方的花菜種植面積擴大明顯,隨后,他們也曾將信息告知各基層村委,建議農民轉種其他蔬菜。“從市場上得到信息,我們可能對北方的供應量會減少,花菜不行了,就是讓你們調結構。”中興鎮副鎮長張魯說。
數據顯示,如今中興鎮的花菜種植面積為8511畝,相比2012年已削減三分之二,但是,確實仍有不少散戶和少量合作社依然把砝碼壓在了本地的白花菜上,遇上了此次的尷尬。
菜場商販說:“賣5元、6元一斤,有時候都賣不掉,去年一般8元10元一斤。”而消費者則表示:“我選擇這種有機花菜,因為這個比較好洗一點,那個難洗一點,所以就不大買。”
而在一些生鮮超市中,本地的白花菜更是蹤影難尋,負責人介紹說,他們的蔬菜供應,基本依靠外地的自家生產基地。偶爾需要緊急補貨的話,他們也更樂意選擇本地的一些大型合作社或農場采購,散戶幾乎不會納入考量。“我們為了考慮到食品安全,能追溯源頭的問題,一般不會選擇散戶。”
好在,經過連續幾天的各種渠道宣傳,已經有不少采購商開始陸續奔赴崇明。這輛大卡車剛剛在中興鎮采購了36000斤花菜,即將運往山東壽光。還有一些本地的團餐供應商,聽聞了崇明花菜的滯銷消息,也前來低價收購。“畢竟你去市場的話,價格肯定比我們這里要高很多倍。”團餐供應商說。
事實上,類似的本地產農作物滯銷情況,幾乎年年都在上演,12年崇明桔子難賣,13年輪到了本土花菜,14年西瓜賣不動,15年南匯水蜜桃滯銷,去年又是崇明的桔子和奉賢的梨。對此,專家介紹,這是由于目前現代農業的成熟產業體系沒有完全形成,產銷一體的模式占比很小,大量的散戶對面上行情信息不對稱,因此供大于求的情況就屢屢爆發。
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亮表示:“它的生產大部分來說是盲目的,它是看去年的,去年人家賣的好,隔壁田塊種的東西賣得好,大家一股腦兒跟著一起去做,到了收成年代,就變成了供遠遠大于求。”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