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普洱景東彝族自治縣立足綠色生態這一資源優勢,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讓綠色產業成為扶貧“源泉”,助推景東實現“轉型發展,綠色崛起”。
創新發展方式——“特色化立體式發展農業”
因地制宜謀篇布局。出臺瀾滄江流域綠色產業發展規劃和無量山、哀牢山片區脫貧攻堅規劃,制定全縣48個深度貧困村和2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發展規劃,完成3.5萬余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到戶項目編制,編制了產業扶貧專項方案和各年度實施計劃。出臺《景東縣推進產業扶貧形成長效機制實施意見》《景東縣發展產業脫貧一批實施方案》等“一意見、一清單、一辦法、四方案”,從項目、政策、資金上保障規劃實施。
圍繞地勢立體發展。按照“壩區設施化、山區林果化、養殖小區化、城郊園藝化”規劃布局,以文井金塬公司有機蔬菜莊園、良種場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黃草嶺生態村、兩山保護區周邊開展藥材試驗示范種植為示范,著力構建優質糧食、規模養殖、特色果蔬、生物醫藥種植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如,發揮黃草嶺村的地理優勢,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引領全村95%的群眾種植花椒1100畝,到目前年收入可達近千萬元,讓群眾穩定增收,花椒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
培育市場主體——“企業+合作社+貧困戶”
經營農業聚焦龍頭引領。引進力奧、恒東、佳浩等農業龍頭企業,加速企業集群集聚發展,大力實施“4+1”扶持政策,著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產業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戶脫貧奔小康。如,在核桃產業發展上,以力奧公司為龍頭,大力發展林產品、泡核桃加工,生產“郝思嘉”牌核桃乳,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帶動全縣種植核桃59.2萬畝,產值3億元,覆蓋農戶5.6萬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萬戶。2017年,企業直接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人,年人均工資性收入超過2萬元。
密織利益聯結。采取“企業+村兩委+合作社+貧困戶”等形式,以訂單、務工、股份為紐帶建立利益聯結關系,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同時,引導經營實體明確財會管理、收益分配機制,確保貧困戶收入持續穩定。
精心打造平臺——“品牌+科技+電商+訂單”
營銷農產品圍繞特色打造品牌。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目標,率先在全省完成縣域有機農業發展規劃,積極開展農產品“三品一證”認證,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加強與浙江大學、上海金山區的合作,著力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多措并舉拓寬銷路。堅持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以訂單農業發展晚熟芒果、水晶豌豆、苗木栽培等特色產業。另一方面,把農村電商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提質增效的新引擎和推進*脫貧的新載體。
成效——多方合力結碩果景東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發展思路,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目標,確保鄉有主導產業、村有骨干產業、戶有增收項目,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
相得益彰。2017年,核桃和晚熟芒果品牌價值達3.94億元。推出“阿老貴”“銀生”等茶葉品牌,無量山烏骨雞、黑山羊、火腿等綠色食品廣受好評。同時,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讓群眾抱團發展,著力破解“誰來種”“種什么”“怎么種”
等難題。目前,核桃產值達3億元,蠶桑產值1.39億元,生物藥種植產值1.06億元。全縣種植養殖大戶達332家,家庭農場80余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45個,解決了1萬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并實現從“種得好”走向“賣得好”,為農民增收致富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建成1個縣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3個鄉(鎮)服務站、39個村級服務點,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2017年實現銷售額86.3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