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歲的王健民已不能下地干活,也無法外出打工。在農村,他這個年紀的有點“尷尬”,既不能出力掙錢,也沒有什么愛好娛樂,閑不住的王健民偶然得知養驢風險小、回報高,便琢磨養起了驢,開始他的“創業夢”。
2016年,家住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于大川村的王健民從一家企業買了12頭驢,開始發展他的養驢產業。“養驢我有經驗,驢一般不得病,養殖風險小。”王健民說。
家里有20多畝地的王健民,將其中12畝地種了玉米。除了自己家種植的,他一年還需從周邊購買15000多元的玉米秸稈喂養驢。
為擴大規模,王健民將繁育的公驢賣掉,母驢留下繼續繁育,如今,他共養了30頭驢。他說:“一頭成年驢出售1萬元左右,有企業上門回收,不愁銷路。”
平川位于黃土高原,風沙霜凍危害頻繁。境內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形成東南、西北兩個不同的氣候帶,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差較大、降水少、干旱多風。
王健民說:“我們這里一年刮一場風,一刮就一年,在外面也干不了什么,只有養驢,輕車熟路,人人都會。”
近年來,平川區以200萬畝天然草地和5.76萬畝人工草地的資源稟賦,充分挖掘黑毛驢品種體型大、增長快、效益好、價值高等優勢,把黑毛驢產業作為助推*扶貧、實現全面小康的突破口抓牢抓實,探索走出了一條市場主導、政府主推、企業主打、農戶主動飼養的產業脫貧之路。
平川區于大川村百富勤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寇明勤說,養驢產業穩定,農戶與企業進行訂單培養,風險小,這也是當地養驢產業迅速火熱的原因。
在黑毛驢產業發展中,農民嘗到了甜頭,但是也相繼暴露出一些新問題,為此,平川區組織骨干力量深入村社實地走訪、專家學者反復論證,針對養殖周期長的問題,引導新型經營組織向養殖農戶發放懷孕母驢,并提供養殖管理、技術培訓等“保姆式”服務,壓縮養殖周期,實現當年見效。同時,引導農民入股參與養殖、年底分紅,撬動民間資本,鼓勵農村致富能人發展養殖,支持擴大黑毛驢養殖規模。
為構建完整黑毛驢產業發展鏈條,平川區還邀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對黑毛驢產業發展進行把脈定位和深入研究,加大對驢血、驢皮、驢骨的精深加工,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交易市場等新興經營主體,加快平川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建設,形成了覆蓋生產基地到消費終端的全鏈條物流服務體系。
平川區于大川村貧困戶芮培義,2016年,貸款購買了9頭黑毛驢,每頭政府補貼800元,還有1萬元補助建設驢舍。如今,他投入7萬元飼養了26頭黑毛驢,目前價值近14萬元。芮培義想繼續擴大規模,他說,“再養兩三年,達到30多頭了,就可以慢慢出售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