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被譽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這里分布著6700多條河流。“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水既是經濟動脈,也是文化靈魂。從上古大禹治水到東漢馬臻筑湖,從西晉賀循開鑿運河到明代湯紹恩修建三江閘,紹興的歷史,就是一部治水史。
然而,工業化高歌猛進,紹興水城一度付出慘痛代價,許多水域被嚴重污染。痛定思痛,早在1995年,紹興便啟動水環境綜合整治,2013年,又抓住“五水共治”契機,提出“重構紹興產業,重建紹興水城”的戰略決策,一大批水利工程相繼啟動。
一手抓工程建設,另一手要重現清水繞城、如詩如畫的古韻美景。紹興市水利局黨組書記林軍告訴記者,啟動環城河綜合整治工程之時,紹興協同城建、文保、旅游、交通等部門參與總體規劃,除了全面提升生態、資源、減災等基本功能,還融入了園林設計、文學藝術、商貿業態等,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魅力。比如河道兩邊的文化景點,既有本土文史、建筑專家的集體智慧,也集結了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藝,還融入了詩歌、書法、名人軼事、宗教文化等。
如果說,紹興護城河折射的是一部源遠流長的文化史,那么,地處河海交界之處的曹娥江大閘,則如同一冊厚重的鄉土教材。過去,上游源短流急,下游潮汐頂托,上下兩種勢力在這里激烈交鋒,沿江人民飽受災難。2005年,為徹底解決水患問題,曹娥江大閘應運而生。
作為中國*河口大閘,曹娥江大閘還是浙東引水工程的樞紐工程。據曹娥江大閘管理局總工程師王柏明介紹,在工程初步設計中,他們就充分考慮環境與文化相配套,融入以“娥江十二景”為重點的人文景觀,*終形成了由陳列館布展、交通橋石雕、碑亭文化鐫刻、“名人說水”景石點綴等組成的文化系統。
如今,浙東引水工程每年可從富春江引8.9億立方米水到浙東地區,大大緩解了紹興、寧波、舟山三地缺水之苦。盡管工程即將告捷,但水文化的挖掘才剛起步,紹興正大力推進水域開發,打造游艇親水文化,并引進帆船項目,計劃將大閘景區打造成長三角地區知名水上運動休閑基地和國際摩托艇競技圣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