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那是什么?那么多五顏六色的小圓包?”
近兩年的深秋,許多駕車從甘肅蘭州沿蘭臨高速到臨夏的外地人都會看到,高速公路穿越的田野里,會不時閃現出一片片像草原上潔白的羊群,又像海灘邊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珍珠般的圓包散落在平坦的大地上,那壯觀的場面,給人一種“驚鴻一瞥”的突然之美。
目擊此景,許多人禁不住發出了上述之問,更有人將抓拍到的這一景色曬在了微信朋友圈。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大門”的廣河縣再次看到這樣的景色。
在廣河縣三甲集鎮頭家村的廣河縣伊澤苑牛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這樣的小圓包碼放成垛,依次排開,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該合作社理事長蘇銀礦說出了答案:“這是玉米青貯飼料包!”
走近觀看,每個飼料包上還貼著“河州伊澤苑”商標的標牌簡介,這是一包包全株帶穗玉米全貯飼料包,保質期兩年。
蘇銀礦說:“這是由一棵棵成熟后的玉米連株帶玉米棒一起收割,經機械化鍘碎用揉絲打包機打包而成。人們在高速路邊看到的地里的玉米飼料包就是這么來的。”
近年來,在廣河縣的田野里,農民會將成熟后的全株玉米打包成這樣的飼料包,或用于自家養牛,或出售到大型畜牧養殖企業。一些流轉了土地從事畜牧業養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更是大規模地將全株玉米或收獲玉米棒后的玉米秸稈加工成這樣的飼料包,作為養殖牛羊的綠色、天然、優質飼料。
從原來傳統的只收玉米到全株玉米直接賣成飼料,從不值錢的玉米秸稈轉化為綠色飼料,既降低了農民收割的成本,又提高了收入,甚至通過種養殖結合,將傳統玉米的價格賣成了牛價錢,那成片綻放的飼料包還成為田野里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這源于近年來廣河縣大力探索的以糧改飼為引擎的“以種帶養、種養結合”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廣河縣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部,全縣轄6鎮3鄉、102個行政村、1121個合作社,其中貧困村51個,深度貧困村28個,總面積538平方公里,總耕地42萬畝,總人口25.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74萬人。2017年底,全縣有貧困人口6454戶、32345人,貧困發生率為
15.13%。
廣河縣是全國旱作農業推廣示范縣,旱作農業實現了適宜種植區全覆蓋,是貧困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了進一步提高貧困戶種植收入、助推畜牧業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在甘肅省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廣河縣從2017年開始,按照臨夏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部署,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抓手,大力推廣實施糧改飼,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掀起了旱作農業的“二次革命”。
為支持糧改飼發展,廣河縣對種植飼草玉米的貧困戶獎補地膜、種子、肥料,對基礎母畜養殖示范村的貧困戶多種多補,對加工青貯飼料的貧困戶、非貧困戶在享受農機補貼的基礎上,又分別獎補鍘草機、青貯袋。以廣通河沿川5個鄉鎮、基礎母畜示范村為重點,大力推廣訂單種植和土地流轉,建立集中規劃、大片作業的糧改飼示范區。
廣河縣農牧局局長馬進福介紹,經對比算賬,貧困戶種植飼草玉米后,平均每畝地收入約2100元,比單純種植籽粒玉米增收600多元,加上政府獎補資金,每畝地可增收950多元;參與土地流轉的貧困戶,在享受1200元流轉收益的基礎上,還可以參與流轉企業的玉米種植收割等,能掙到五六千元的務工收入,糧改飼帶動增收的效應非常明顯。
與此同時,通過實施糧改飼,消化了大量玉米秸稈,不僅變廢為寶增加了收入,而且有效破解了秸稈焚燒、亂堆亂放等困擾我們多年的農村環境問題。
隨著糧改飼的大力推廣實施,產生了豐富的優質飼草資源,為發展畜牧業奠定了基礎。
廣河縣糧改飼,改出了玉米地的新風景,改出了脫貧致富的新產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