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學廣東新會樣本促黑龍江省鄉村振興(圖)
學廣東新會樣本促黑龍江省鄉村振興(圖)
農業網   時間:2019/2/14 11:27: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閱讀數:401

鄉村振興

  為落實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指示要求,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更好地推進黑龍江省鄉村振興戰略。調研組赴廣東江門市新會區考察學習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經驗,對黑龍江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鄉村振興的新會樣本

  充分利用當地鄉村旅游資源優勢;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豐富了集體經濟的收入來源;農村人居生態環境得到大力改善;引導教育村民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樹立良好的家風。

  江門市新會區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全區土地面積1354平方公里,農村人口占74.4%。2013年,新會區成為全國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區。2017年,新會區被確定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區。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新會樣本。

  一、以鄉村旅游為抓手。從2015年起,充分利用當地鄉村旅游資源優勢,分階段實施鄉村旅游建設。在2016年完成3個示范村建設,2017年完成8個特色村建設的基礎上,2018年開始全面鋪開。重點是進一步挖掘村莊文化資源優勢,創建“一村一精品,一鎮一品牌”。2017年,新會區接待游客180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11.3億元,分別增長12.8%和19.6%。陳皮村作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村。一是培育商業文化綜合體。以陳皮“種植、收儲、鑒定、研發”為重點,陳皮村已發展成為集陳皮交易、特色餐飲、休閑養生、文化旅游于一體的中國*大型特色農產品商業文化綜合體,總占地面積10.3萬平方米,總投資額達3.5億元。二是大力發展餐飲。投資興建了“987”美食都會,總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涵蓋“五邑”風情美食、港澳臺特色美食和各地風情小吃,是江門*的美食城之一。三是大力發展旅游產業。興建了陳皮村牌坊主廣場、風情長廊以及標志塔,特別是陳皮文化體驗館,是集新會陳皮歷史文化體驗和陳皮消費購物于一體的綜合性場館,利用聲、光、電多媒體技術,讓游人全方位體驗陳皮的獨特魅力。羅坑鎮下沙村結合本村農業特色,做深“以節促旅”文章,近年來先后舉辦了第三屆芒果節、鄉村旅游音樂節、共享田園農夫節等活動,帶動當地村民及周邊商家創收。

  二、以特色產業為引領。大力發展以陳皮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通過積極搭建“陳皮銀行”、創新推出“陳皮e貸”、高薪吸引研發團隊和項目等方式,強化發展動能,全力推動新會陳皮產業化發展。目前,新會陳皮產業已打造成為一個集陳皮加工、柑鮮果交易、倉儲物流、文化觀光等于一體的區域產業聚集區,形成種植、橘皮陳化、陳皮酒、陳皮涼果、陳皮糕點、陳皮普洱茶等上下游配套的產業鏈。陳皮柑茶產量達8000噸,全產業產值超60億元。奇榜村充分利用地緣優勢,投資興建專業水果批發市場,現年交易額超過30億元,成為輻射“珠三角”的水果物流樞紐。水果批發市場的建成,帶來了物流企業和運輸業在奇榜村駐足發展,也促進了全村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酒店餐飲和房屋出租發展勢頭良好,成了全村集體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集體經濟的收入來源。羅坑鎮下沙村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完成種植面積超600畝的冬種沃土生態景觀示范項目,在冬種時劃分出20畝種植花海景觀,用30畝建設共享田園樣板,轉租給城里的家庭,供他們體驗農家生活。

  三、以打造宜居環境為切入點。一是啟動新一輪幸福新農村建設,先后投資2億多元,對全區環境設施相對落后的自然村實施改造工程,農村人居生態環境得到大力改善。二是全面整治畜禽養殖污染。劃定畜禽禁養區,落實屬地管理責任,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等綜合手段,清拆或轉產畜禽養殖場(戶)1400多戶,實現水污染物零排放。三是扎實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從2016年開始,啟動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試點建設,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80%以上農業污染得到有效處理。以鎮(街)為責任主體,全域推進“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廁所革命”。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分階段分步驟推進村道巷道硬底化、安全飲水、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宜居環境水平。以羅坑鎮下沙村為例,該村轄11個村民小組,1800人,采取上下聯動,在區、鎮兩級政府及旅港鄉親大力支持下,共投入700多萬元開展幸福新農村建設工程。先后清理亂堆亂放80多處,拆除廢棄豬欄、亂搭亂建30多間,整治亂扔亂放20多處,完成新建項目40多項,建起了老人康樂活動中心等。

  四、以鄉風文明為底蘊。廣泛開展評選星級文明戶、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五好家庭等活動,教育每個村民都能從自身做起,移風易俗,杜絕“黃賭毒”;以留住“鄉愁”為目標,組織開展創建“祠堂文化示范工程”活動,引導教育村民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樹立良好的農村家風。大力強化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目前,行政村、自然村基本實現了“三有”,即有公園、有運動場所和有文化書屋。一方面,結合“打黑除惡”專項活動,突出問題導向,組織開展農村基層治理“亮劍行動”和突出社會矛盾專項治理行動,整肅一批農村違紀違法問題,凈化農村政治生態,奠定了良好的鄉村治理基礎。同時,引導基層組織和群眾參與修改村規民約,在保持傳統的同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出現不少新亮點。如有的村將“防火防盜,不燒爆竹”“綠化社區,保護環境”等列入規約之中;而一些村則關注邪教問題,要求村民“崇尚科學,遠離邪教”,將規約融入到對仗的四字詞語當中,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方便村民記憶。一些村規民約還和“分紅”掛鉤,先口頭警告,再限期整改;如果依然沒有改正,就根據村規民約停止責任人和該家庭成員本年度的股份分配以及所有福利,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加快推進黑龍江省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大力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把鄉村振興同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起來;打造宜居環境;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

  *,彰顯特色,厚植“鄉愁”。一是彰顯特色。根據每個村的自然環境、物產等情況,定位鄉村的特色,塑造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宜商則商的美麗新村。二是注重“鄉愁”的發掘,留住“鄉愁”、體現“鄉愁”、彰顯“鄉愁”。在鄉村各類建筑物中體現當地文化民俗、風土人情,豐富鄉愁;注重大力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通過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記住鄉愁,傳播鄉愁;注重引導村民在日常生活生產、文體娛樂活動中,體現“鄉愁”,厚植“鄉愁”。

  第二,做強產業,增加動能。實踐證明,新會區依托陳皮產業,帶動了村域旅游、有效促進了三產融合,“乘數”效應倍增,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先手棋和決勝盤。黑龍江省要立足高起點,放大聯動效能。一是以“業”興村。把鄉村振興同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起來,引導鄉村發揮資源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圍繞果蔬、藥材、食用菌、淡水產品等,盡快打造一批“漁村”“果村”“菜村”“藥村”等,開發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拓展產業價值鏈空間,促進三產融合。二是以“旅”融村。重點打造“五圈”,即西部松嫩平原綠色康養休閑度假旅游圈、南部張廣才嶺老爺嶺塞北民族風情旅游圈、東部三江平原區域特色農業文化旅游圈、北部大小興安嶺動感極地生態農業旅游圈、口岸“絲路帶”界江跨國風情旅游圈,使旅游業成為黑龍江省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促進三產融合的引領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產業;促進農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富民產業。

  第三,生態宜居,綠色發展。推動農業“三減”“五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開展綠色消費、清潔能源生產,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搞好農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強化農業廢棄物回收,加大江河流域污染防治和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進畜禽排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復制推廣“漁稻共作”“蟹稻共作”等循環發展模式,打造天藍、水碧、清潔、宜居的龍江美麗新村。

  第四,健全機制,上下聯動。鄉村振興既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更是農民自建美好家園的一個有效平臺。要通過健全機制,搞好上下聯動。一是強化依法管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通過細化村規民約等形式把鄉村治理措施具體化,切實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作用。二是健全基層組織。選好黨支部書記,夯實黨建基礎,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引導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開展鄉村振興各項事業。三是突出農民主體。把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動權交給農民自己,變“要我振興”為“我要振興”。按照“村民大會集體商量、村級組織自主申報、農民群眾全員參與”的原則,確定鄉村振興的重大事宜。四是盤活集體經濟。以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和增減掛鉤取得的收益全部用于農業農村,將農村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資源,特別是經營性的資產盤活,滿足鄉村振興建設需求。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xhj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