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青島萊西河頭店鎮姜格莊村,記者跟隨王洪勤彎腰走進他的草莓大棚。剛一掀開大棚的簾子,草莓的香氣立馬撲鼻而來。翠綠的葉子里密密麻麻地鑲嵌著鮮紅的草莓,看得人垂涎欲滴。
“王大哥,您棚里草莓個頭不小啊!”撩開葉子,漂亮的草莓長勢喜人。
“對啊,我們種的是富硒草莓,個大,口感好,還有營養。棚里*的草莓,一個就有將近2兩重。”看著長勢喜人的草莓,王洪勤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草莓從去年11月下旬就上市了,剛上市的時候,每斤賣到23塊錢,現在批發價還賣到7塊多錢,俺種了2畝草莓,到現在為止畝收入將近4萬元。”
“種草莓發展到今天,離不開當初的二畝半黨員示范田。”姜格莊村黨支部書記王成兵說,姜格莊村是一個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的村莊,1986年,村里為了村民增收,通過外出學習,引進了大棚草莓技術,發動村里的5名黨員干部開辟了2.5畝的試驗田開始試種草莓。試驗田,不負眾望,當年一斤草莓就賣到了5塊錢的“天價”,畝收入1.5萬元。兩年下來,5名黨員都成了鎮里遠近聞名的萬元戶。很快,許多村民加入到大棚草莓種植中來,100畝、300畝、500畝、600畝,一直到現在的5000多畝。
為了保證草莓的品質,2007年開始,姜格莊村村委干部通過組織村民外出學習,將以前漫灌的平壟栽培改為滴灌的起壟栽培,并邀請農業專家開發培育了富硒草莓。同時,還注冊成立了青島東山泉草莓專業合作社,給草莓注冊了“東山泉”牌商標。合作社實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每個大棚上貼有編號,生產的草莓裝盒后也貼上相應的編號,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對照編號就能追究到責任人。品質優,銷路才會好。“我們村現在每天能供應2萬斤左右的草莓,因為品質好,市場上根本見不到,全部遠銷到北京、青島、煙臺等大型超市。”王成兵高興地說。
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這幾年,我們村還對草莓大棚進行了升級改造,目前,全村已經有七成以上的大棚由原先的竹竿棚改為鋼架結構大棚,效益更好了。現在,大家伙過年的方式也改變了,以前過年大家圍坐在一起打撲克的場景再沒出現,全在自家的草莓大棚里忙活著。我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打造天下草莓*村。”王成兵信心滿滿地說。
“不吃點辛苦,哪能過上好日子呢!更何況,鎮里、村里還幫我們解決了那么多的困難,提供了這么好的環境,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旁邊的王大哥笑著說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