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正月初十,正是農民工陸續返工的時節。陜西省漢中市洋縣草壩村卻仍沉浸在新年氣氛中,預備著正月十五的社火。這一份“超長待機”的年味兒,和留住人的故鄉分不開。
“這幾年,出去打工的人很少了。”在草壩村村民劉海超的家中,他向中新網記者算了一筆賬:2012年,劉海超家的年收入不過1萬余元(人民幣,下同);而如今,他家的年總收入已達到5萬元。“在外打工,一年也不過3、4萬元,還不如在家種地踏實舒坦。”他說。
洋縣,隸屬陜西省漢中市,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森林覆蓋率達68.9%,是陜西省*擁有朱鹮和長青兩個*自然保護區的地區。洋縣不僅是瀕危珍禽朱鹮全球*的人工飼養種源地和主要的野外棲息地,亦有大熊貓、金絲猴與羚牛活動于此,自然環境得天獨厚。
然而,這份家鄉之美,卻曾是農民之“痛”。
自1981年在洋縣發現7只野生朱鹮,也是全球僅存的野生朱鹮種群后,這里成為了朱鹮*后的“搶救地”。陜西漢中朱鹮*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張躍明表示,在重新發現朱鹮后的第四天,此間官方就明確提出四不準:不準在朱鹮活動區狩獵;不準砍伐朱鹮營巢棲息的樹木;不準在朱鹮覓食區使用化肥農藥;不準在朱鹮繁殖巢區開荒放炮。
為了挽救處于極瀕危局面的朱鹮,當地的農民不得不停用化肥農藥,糧食也因此減產。彼時,朱鹮的發現地——洋縣洋州鎮草壩村既是“朱鹮之鄉”,也是*貧困村,許多村民靠外出打工貼補家用。
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脫貧致富的天平?村民們紛紛表示,是有機產業將“綠水青山”變作了“金山銀山”。“點綠成金”之下,草壩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據劉海超介紹,自從改種村里推廣的有機黃金梨,收購價格從原來的0.8元、0.9元一斤,到現在*可以賣3元一斤。同時,種植有機水稻也比普通水稻每畝增收了近700元。“以前還怪朱鹮讓我們受窮了,現在,真要感謝朱鹮,家里收入的大頭都靠有機田。”村民葉虎成說。
不僅草壩村成了“有機村”,洋縣也正朝著“有機縣”邁進。此間官方表示,洋縣的有機生產基地由2010年的5200畝,發展到2018年的13.2萬畝。有機產品,如有機黑米酒、黃酒等更遠銷中國各地。2018年,洋縣有機產業總產值達到10.14億元,約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五分之一、國民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
有機產業與旅游業的結合,更讓“家鄉之美”成就“農民之富”。
春日里,澄黃的油菜花映著“梨花淡白柳深青”,成為游客“追捧”的熱門景點。“來看花的人滿坑滿谷,小車從國道一直堵到城里。”提起去年的觀花盛況,洋縣民眾仍興奮不已。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洋縣共接待游客638.03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達33.49億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