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1月以來,寧夏銀川市靈武市郝家橋鎮大泉村的村民們進入了*忙的季節,也是*興的季節,就連住在城里的村民們也紛紛趕了回來,忙著收割自家溫棚里種植的韭菜,想趁著熱銷期賣個好價錢。
2月18日,在郝家橋鎮大泉村種植大戶楊忠國的韭菜大棚里看到,他正帶著一家人忙著割韭菜,在他們身后跟著的是收購韭菜的客商杜曉軍。杜曉軍來自河北,他是前*晚上到的村里,當天早晨5點,他就開始在村里收韭菜了。
杜曉軍說,他已經在大泉村收購了四年的韭菜,這里的韭菜由于是沙地韭菜,質量好,很受河北當地群眾喜歡,而且大泉村的韭菜產量大,客商們都不需要等,就能有充足的貨源,對他來說省時就是賺錢。
雖然被催得急,忙得顧不上歇息,但楊忠國的心里很高興。他告訴記者,1月份以來,村里每天都有外地的客商等著收韭菜,價格也特別好。一棚韭菜這兩天*少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楊忠國坦言,韭菜是他們家的大功臣,種植韭菜的這些年,他不僅在家里蓋起了新房,還給兩個兒子在城里買了房,成了家,如今他已兒孫滿堂。
一邊是賣韭菜的收入,一邊是打工的收入。村里的大棚韭菜也讓冬閑在家的婦女們有了活干。村民馬明娟平時在城里帶孩子上學,每到冬天,她都會讓家里的老人幫著帶孩子,自己則回到村里忙上三四個月,這三四個月,就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馬明娟告訴記者,每當韭菜收割時,就會有一大批像她這樣在城里居住的村民返村務工,每人每天能掙150元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大泉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國告訴記者,通過近10年的發展,大泉村的大棚韭菜已經從零星種植、街頭擺攤,發展到遠銷各省區,并與上海、天津、河北、廣東等蔬菜客商長期合作,實行訂單生產,加速了村里的設施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現在村里每家每戶都在種韭菜,種植面積達3000畝,還建成了高標準的設施農業種植基地。看到全村老百姓的生活因靠韭菜種植而過得越來越好,我打心底里高興。但我心里始終有一個擔憂,由于韭菜在冬天很難保存,一旦遇到滯銷情況,村民的損失會很大,一年的辛苦也就打水漂了。”作為村里的當家人,李建國比他人想得更多、更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8年,他通過各方努力,給村里爭取到了建冷庫的項目。“等今年冷庫建成后,我將繼續鼓勵村民新建大棚,并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讓村民種植的蔬菜質量越來越好,讓大家的腰包越來越鼓。”李建國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