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過去一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杭州臨安全面開啟融杭發展的起步之年。這一年,我們全力興產業優環境,美麗鄉村激發新活力。相信兩位代表委員在這一年里,都感受到臨安鄉村有了巨大變化。劉代表作為天目山鎮黨委書記,相信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感觸,跟我們講講您眼中的鄉村變化好嗎?
區人大代表、天目山鎮黨委書記劉周洲:2018年是臨安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臨安全面開啟融杭發展新征程,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城鄉面貌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作為來自鄉鎮基層的一名人大代表,我既參與又見證了臨安這幾年鄉村建設發生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更”,更美、更富、更活、更幸福。一批美麗鄉村、村落景區建成創成,象天目月鄉、紅葉指南、文武上田等村落景區已成為全域景化建設“詩畫臨安”大花園的主要窗口;“化債九法”、“富村十條”等讓全區17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摘帽”;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農民宅基地等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鄉村發展的活力正在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對鄉村振興充滿期待,基層一線黨員干部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情高漲,臨安的鄉村生活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所羨慕和向往。
問:梅委員,您看到了臨安鄉村哪些方面的變化呢?
區政協委員、梅大姐高山生態農場主梅慧琴:過去一年,感受特別深的是臨安區小城鎮綜合整治和村落景區建設。一年來,臨安區鎮街面貌煥然一新,環境大整治、拆違拆亂成效顯著。值得一提的是兩項工作很好地統籌了規劃和建設的對接,注重因地制宜并融入鄉土元素。譬如我們龍崗鎮的變化,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滿天的“蜘蛛網”不見了,村里處處都是小景觀、小節點,老百姓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問:劉代表,過去一年,在全區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形勢下,各級、各部門都在加速推進各自發展。您可以向我們重點介紹一下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天目山鎮已經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劉周洲: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鄉村振興工作隊和人才隊全力指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天目山鎮坐擁*自然保護區天目山,是錢塘江水系、太湖水系的發源地,是杭州的重要生態屏障,是承接臨安東西部聯動發展的重要一極,實現鄉村振興發展責任重大、意義深遠。我們圍繞這個定位和認識,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群眾滿意導向,積極依托獨特的自然生態稟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發揮生態、區位、文化的優勢,主要在“產興振興、美麗宜居、文化興盛、治理提升、改革創新、強村富民”六大方面,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全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通過這幾年的努力也取得比較明顯的成效。比如說,在產業振興上,我們堅持一二三產均衡、融合、聯動發展。周云村集體流轉700畝農田與企業合作,走出了一條一二產聯動發展、村企合作的發展模式。在發展民宿產業上,我們先后打造斐文上客堂、翡冷翠、月亮工坊、棋盤山居、潭心谷等一批高端民宿,在天目山腳下又打造了一張產業發展的新名片。在人居環境打造上,我們以美麗鄉村、村落景區創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三大革命”“天目重秀”林相改造工程為抓手,努力打造鎮域“大花園”,僅去年就拆除各類違建30多萬方,名列全區前列。白鶴村獲評省高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并且以白鶴、徐村、月亮橋、天目、交口、閩塢6個村為基礎合力連片打造村落景區集群雛形已現。在文化振興上,我們堅持“富口袋”與“富腦袋”并重,不斷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全面開展移風易俗、文化鑄魂行動,努力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我們去年基本實現文化禮堂全覆蓋,肇村、桂芳橋兩個村成功創建浙江省“五星級”文化禮堂,“好家風”評比、移民文化節、小香薯文化節等活動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既定內容。全鎮現有全國文明村1個,省級文明村1個,杭州市級文明村3個,臨安區級文明村12個。在治理提升上,我們堅持黨建引領,緊緊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小微權力運行、平安創建等主要載體,創新開展了領導班子駐村固定日接待等工作,統籌推進全科網格建設,全年信訪數、行政訴訟數、有效警情數、市長公開電話數等指標大幅下降,全鎮穩定指數不斷提升。在改革創新上,2018年我們承擔了宅基地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全域綜合整治、農業水價改革、群團改革等4項改革試點。我們把各項改革創新作為破難、激發活力的利器全力推進,進一步激發了活力,推動了發展,杭州市宅基地改革試點和農民建房管理現場會在天目山鎮召開。承擔宅基地試點的周云村、一都村更是通過改革嘗到甜頭,發展的潛力得到挖掘,村莊的活力進一步激發,村干部和群眾也信心倍增。在強村富民上,我們堅持“輸血造血”并舉,通過“創新、挖潛、找陳、控支”等措施,全力打好“消薄化債”組合拳,2018年均達到消薄標準,完成化債4754萬元,為進一步推進強村富民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問:梅委員,我們都知道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您是如何助力臨安區農村產業發展的?可以為我們具體說說嗎?
梅慧琴:一直來,我不把梅大姐高山農場看成是一個個體,我以這個社會的要求來看我的農場。我要擔當一份責任,那就是“示范引領創品牌”,因為這個信念,才讓我克服了種種困難,從當初的幾十畝荒蕪之地發展到現在的幾百畝現代農場。很高興成為G20峰會食材供應基地,展示了臨安區農林產業的新形象。
問:的確,在過去的一年里,無論是農村經濟持續發展、鄉村面貌持續改善還是農村改革持續深化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政府工作報告里也對2019年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幾方面的主要工作,那么劉代表和梅委員,你們對里面的哪幾項工作比較關注?
劉周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從發展鄉村產業、優化鄉村環境、激發鄉村活力三大方面對扎實推進鄉村振興進行了較多篇幅的闡述,特別是堅持示范引領、整體推進,打造“八線十景”,完善產權交易體系等方面,這些工作安排都切中了鄉村振興發展的要害,指明了工作的方向,下一步我們也將根據區統一部署抓好落實。
梅慧琴:首先,我對臨安的村落景區建設比較關注,從2017年起,臨安打算利用三年的時間建設30個村落景區,我們龍崗也有3個,通過這些年的建設,龍崗的村落景區已經有了雛形,主打古道徒步的大峽谷村和主打民宿產業的相見村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希望下一步能在完善基礎建設的同時,更加突出特色,建立村落景區的良性發展模式;第二,我對美麗城鎮建設比較關注。去年通過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龍崗集鎮獲得了美麗蝶變,面貌煥然一新,基礎城鎮配套功能不斷完善,但是建是建好了,下一步如何管好,是政府部門需要認真研究的。我覺得一方面政府需要盡快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另一方面,要提升村民的個人素質,不要亂倒垃圾、亂建亂搭。另外,我還關注加快建設“四好農村路”。我們龍崗,特別是我們上溪片的百姓對于農村道路的建設都非常關注。華源線一期的道路已經建好,確實大大方便了上溪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但是還有10公里的路相對坑洼,希望能趁著建設“四好農村路”,加快華源線的建設,方便上溪老百姓的出行,也讓我們的高山蔬菜產業和雞血石產業在路的促進下更好地發展,要想富先修路么。*后,我還關心鄉風文明方面。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是關鍵。老百姓富起來了,精神文明也是要跟上來的,希望我們要加快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提升覆蓋率,并加大古宅古民居的保護力度,提升老百姓的素質。
問:劉代表,我們注意到,您多次在一些場合提出要厚植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業,能不能介紹一下為什么抓這項工作,當初的考慮是什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和舉措?
劉周洲:天目山鎮因山得名,天目山區老百姓因山致富,根本在于天目山擁有無可比擬的生態資源和優勢。但天目山也是杭州的生態屏障,是兩大水系的發源地,守護好這塊生態高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所以厚植生態優勢,踐行“兩山理論”是天目山鎮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由之路。下一步,我們將在大天目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前提下,持續厚植和放大生態優勢,做到幾個堅持:一是堅持保護與開發科學發展;二是規劃與產業統籌推進;三是造景與造血有機統一,不斷夯實綠水青山基礎,逐步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為鄉村振興發展夯實環境基礎、產業基礎、組織基礎。
問: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我們將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成為人們創業宜居的樂土。梅委員您將如何進一步推動臨安區農業產業?您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如何發揮鄉村產業的作用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梅慧琴:我沒有能力來直接推動臨安區農業產業的發展,但是我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振興鄉村戰略,結合臨安的實際,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農業人的看法。農林產業在振興鄉村當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農業產業當中很大一部分僅僅依靠一產是沒有效益的,在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推動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中,政府部門要有更多擔當,做好相應用地審批服務,無論是耕地還是林地,只要是真正搞農林產業的,是有這個實際需求的,就不能讓他們為了一點設施用房整天提心吊膽無心經營。這方面,我要鼓與呼。也只有搞農業的有錢賺了,有前途了,才會有更多的人才投身于農林事業,振興鄉村才有希望,才有保障。
問:鄉村振興,對于我們每一個參與者和建設者來說也是一個新的使命和責任,在新的發展征程中作為代表和委員應該怎樣更好地履行職責呢?
劉周洲:作為一名人民代表,也肩負一方發展重任,我充滿信心也充滿動力。下一步,我將充分發揮好人大代表的橋梁紐帶和領導干部的帶頭表率作用,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帶領天目山鎮的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中,爭做努力奮斗的追夢人,以優異的成績向組織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梅慧琴:一是自覺發揮表率作用,在自已參加的生產、工作和社會活動中,自覺帶頭示范,積極參加各類活動,敢于和善于為民代言,盡到一個委員應盡的職責;二是廣泛調研,聽取民情民意,如實反映問題,積極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認真履行委員的職責,一方面體察民情,反映民意;另一方面宣傳動員,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達。
問:通過與兩位的交流,我們對臨安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后一起來聽聽代表委員們對于未來的臨安鄉村有著怎樣的期望吧。
劉周洲:區委區政府已為臨安的鄉村振興描繪了藍圖,指明了路徑和舉措,我們相信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臨安的鄉村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一定會在“詩畫臨安”大園的建設中占據一席之地,在杭州“西優”發展戰略中爭得臨安風采,臨發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一定會越來越強。
梅慧琴:期望在未來的一段時期,通過融杭發展,給臨安的老百姓更多的在就醫、養老、出行等方面帶來福利與便利;通過產業扶持政策,臨安山核桃、竹筍等主導產業能夠基本走出干腐病、雷竹退化等困境;通過小城鎮綜合整治、村落景區建設、好家風建設,臨安農村更漂亮、農民更富裕……
鄉村振興不僅是鄉村的事,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相信未來的臨安鄉村,將讓我們看到更多屬于它的新活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