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中醫藥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圖)
中醫藥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圖)
農業網   時間:2019/2/22 9:4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閱讀數:435

中藥材

  “2018年種黃芪的人特別多,我們正和堂中藥材公司一家就收購了800噸,相當于往年的十幾倍。切片初加工以后,藥材附加值增加不少,公司賺錢了,我們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歲末年初零下十多度的寒天中,位于山西省五寨縣的正和堂公司一位員工,這樣告訴我們。

  據了解,山西省五寨縣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定點幫扶對象。近些年來,當地采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黃芪、黨參、苦參、柴胡等道地中藥材種植加工,十幾家大型中藥企業、醫院、藥材市場在該縣建設了中藥材種植基地。2018年底全縣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降到461人,五年來貧困發生率從36.30%下降到0.51%。

  事實上,借助中藥材產業扶貧、助力鄉村振興的遠不止山西五寨縣。2018年云南省中藥材產業種植面積就達到756萬畝,種植面積繼續保持全國*,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實現貧困農戶*脫貧的重要產業。除此之外,湖北、貴州、吉林、遼寧、甘肅、內蒙古、廣東、福建等多地也通過中醫藥*扶貧項目有效帶動貧困戶實現就業增收,實現穩定脫貧,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國家層面不斷加大對中醫藥的扶持力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均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8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堅持*扶貧*脫貧基本方略,在貧困地區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以建立切實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為重點,將中藥材產業發展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銜接起來,助力中藥材產業扶貧對象如期“減貧摘帽”。

  不久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余艷紅要求,堅持扶貧“輸血”與“造血”并重,動員中醫藥行業力量合力攻堅,切實推動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落地見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強調,把扶貧工作與中醫藥工作結合起來,把五寨縣打造成一塊“試驗田”,將中醫藥扶貧做出亮點、做成樣板。

  “中醫藥健康產業涵蓋了*、二、三產業,*產業是中藥種植,第二產業是中藥生產、康復用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診療設備和文化產品等,第三產業是養生保健、中醫康復、養老服務、中醫康復等。中醫藥對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等方面優勢明顯,可以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為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手段,中醫藥可以從醫療、疾病,擴展到養生保健、康復等各個領域,切實降低醫療費用。中醫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有可為,它的五種資源優勢同樣可以在實現*扶貧和*脫貧中發揮積極獨到的作用。”福建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錢新春表示。

  據了解,福建中醫藥源遠流長,名醫輩出,中藥資源豐富,據第四次中醫藥資源普查,福建的藥用動植物種類3000種以上,有太子參、建澤瀉等20多種道地及具有優勢特色中藥材,擁有片仔癀、靈源萬應茶餅、老范志神曲、八寶丹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名藥。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中醫藥可以通過中藥特色小鎮、中藥田園綜合體等發揮重要作用。”錢新春認為。現實中,福建連城培田的草藥小鎮、寧德屏南的藥膳小鎮、永春的仙嶺的枇杷小鎮等都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錢新春表示:“許多中草藥植物生態作用顯著,其空氣凈化效果高于傳統花木,被譽為空氣過濾器。將中草藥植物品種用于園林綠化工程中,既節省了苗木投入,又可以從藥材種植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如果田園綜合體的主業是中醫藥,那就可以通過延伸產業鏈,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中藥材產業與康養旅游,智慧健康產業,健康運動產業深度融合就可以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扶貧已進入攻堅階段,要攻克的是“難貧”和“深貧”,貴州、云南、四川等偏遠地區工業較少,但生態環境好,中藥材種植是他們*的希望。他表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無公害藥材生產,形成產業扶貧工程的典型示范,為貧困地區盡快脫貧起到重要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xhj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