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茂名濱海新區的海田海鴨蛋生產基地,萬余只海鴨在大片灘涂上追逐搶食,好不歡鬧。“你別小看這些鴨子,每天能產海鴨蛋1000斤左右,再通過電商平臺、社區超市賣到珠三角,一年純利潤有四五十萬哩!”基地負責人嚴春幾年前還是貧困戶,如今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富裕戶。
貧困戶增收脫貧,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是關鍵。近年來,茂名構建農產品生產、銷售、消費各環節利益共享鏈條,著力創新、拓展銷售端,倡導和鼓勵社會各界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產品與服務,以消費扶貧拉動脫貧攻堅。嚴春的脫貧致富,就是當地探索消費扶貧模式的生動剪影。
茂名化州市麗崗鎮鎮安村盛產原生態農產品和家禽,可過去產品名氣小、銷路窄,賣來賣去,就在周邊打轉轉,生產多了,不但不掙錢,還價賤傷農,可謂“端著金飯碗討飯吃”。自從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扶貧工作隊進駐后,情況發生了改變。
“農產品有銷路,脫貧才有通路。”該學院黨委書記湯才說。在工作隊穿針引線下,村民將出產的優質農產品放上“萬訊七子”網上商城售賣。后者是茂名商會發起成立的電商平臺,在各村設立致富中心和致富站,主打當地種植、養殖、野生的農副產品,同時將農村所需的工業消費品引進家家戶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