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初春時節,再過兩三個月就將進入牧草和農作物的生長期,但國家草地野外站站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堃卻輕松不起來。
2018年6月,王堃及團隊從松嫩平原出發直至祁連山地區,利用無人機航拍等手段拍攝了大量農牧交錯帶的影像,并從影像資料中發現北方農牧交錯帶地區存在的一些生態問題。王堃說,每年5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農作物和牧草生長期,也是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的矛盾期。農牧交錯帶的生態保護與利用,是涉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復雜問題,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案依然任重道遠。
農牧交錯帶指我國東南農區和西北草原牧區之間的狹長過渡區域,在景觀上表現為草地農田插花分布,又稱半農半牧區,涉及我國9個省(區)的110個縣市,區域面積約74萬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2億。王堃說,與相對單一的林地或草原相比,農牧交錯帶*的特點在于并非自然形成。它是由于人類聚居區人口壓力過大,農業區不斷向草原地區擠壓后,受自然條件限制而形成的自然狀態下的林、草地與農田交叉混合分布的地區。
百度百科為“農牧交錯帶”提供一條極為簡短的解釋:生態脆弱帶。或許,這正是較之降水充沛的南方,王堃對北方農牧交錯帶更加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北方農牧交錯帶,農田與草地共用地下水資源。過去,由于農牧交錯帶大都實行輪耕制,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長期干旱造成農業產品產量低且不穩,再加上人口壓力、農業用地不斷增多等因素,導致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為保證農作物生長,人們就會抽取地下水進行噴灌、滴灌等,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利用的水資源越多,自然草地能利用的水資源自然會越來越少。在水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假如草場出現退化,就會帶來水土流失、沙塵暴等問題。參照有關國際統一標準,即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生活水平,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承載人數應為每平方公里25-30人,而我國農牧交錯帶人口實際承載量為每平方公里50-70人。
近年來,生活在農牧交錯帶地區的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打工,留在當地的多為勞動能力欠缺的老人及婦女兒童。年輕人外出打工后,農牧交錯帶的大量土地多被外來人員承包后種植土豆和糧食作物,對當地生態環境形成較大壓力。王堃表示,從多年觀察研究看,西北草原牧區雖有過度放牧的問題,草原植被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但來年降雨后依舊有緩和的機會。但是,農牧交錯帶地區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連年下降,生態問題壓力要比西北草原牧區及東部農區壓力大。
正因為此,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王堃就和團隊開始對北方農牧交錯帶草地與農田界面進行研究。他們在張家口市沽源縣建立了河北沽源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利用遙感和高光譜成像等高科技手段,計算水分蒸散過程。王堃說,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在農牧交錯帶,農田開墾面積占總面積的35%-40%是一個“閾值”,即農牧交錯帶能夠承載的*農田開墾力度。農田面積比重一旦超過40%就會產生農田沙化、草場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之后,王堃及團隊利用生態價值評估方法對全國農牧交錯帶及其相鄰草原牧區和農區的500多個縣進行生態功能價值評估分析,并提出“生態裂谷”概念,即在統一標準下,由于人為過渡干擾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生態功能受損出現生態功能低值區。
在可承受范圍內,如何在北方農牧交錯帶地區*限度地利用土地和地下水資源保障人民生產生活?王堃說,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無序經營、濫用資源的觀念,借助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草牧業,高效農業,是實現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