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出臺《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見》,全文如下。
黨的十九大以來,河北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三農”工作決策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三農”,重點在“三農”,關鍵也在“三農”。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鞏固發展農業農村持續向好形勢。
做好今明兩年“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加快優化農村生產力布局,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確保順利完成到2020年承諾的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
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一)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堅持現有目標不動搖,鎖定建檔立卡貧困戶,確保焦點不散、靶心不變,聚力解決*貧困問題,確保2019年完成32.75萬貧困人口脫貧、1448個貧困村出列、13個貧困縣摘帽任務,實現所有貧困縣、貧困村脫貧退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2020年上半年集中掃尾,實現6.9萬兜底貧困人口脫貧,下半年鞏固提升,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堅持現行標準不動搖,全面排查影響“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的突出問題,切實解決好貧困群眾就業、教育、醫療、危房改造等切身利益問題,既不降低標準、影響質量,也不盲目拔高標準、吊高胃口,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堅持主攻深度貧困地區不動搖,脫貧攻堅資金投入重點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繼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特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金融扶貧、社會幫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
(二)提升脫貧攻堅質量水平。實施產業扶貧“十百千”示范工程,著力提高產業扶貧項目收益率和帶動力。實施勞務對接扶貧行動,加大*培訓和幫扶力度,將符合條件的貧困勞動力全部納入就業扶貧政策扶持范圍。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產業扶貧技術服務體系,實行縣派專家服務團、鄉鎮建科技服務站、村派科技特派員制度,開展技術咨詢、農技培訓等科技幫扶。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強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統籌銜接,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堅持“兩區”同建,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措施,確保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2019年全面完成13.59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嚴厲查處虛報冒領、貪占挪用和優親厚友、吃拿卡要等問題,堅決糾正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三)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脫貧攻堅期內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后,相關扶貧政策保持穩定,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對非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實施貧困預警監測并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對非持續穩定脫貧戶加大扶持保障力度,建立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和防范返貧的長效機制。統籌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尚未摘帽的貧困縣要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保持工作重心不偏移;已經摘帽的縣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發展成果,接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總結脫貧攻堅的實踐創造和偉大精神,將針對*貧困的脫貧攻堅舉措逐步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日常性幫扶措施,并納入鄉村振興架構下統籌安排。及早謀劃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20年完成后的戰略思路。
二、大力發展鄉村產業
(一)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45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3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670億斤以上。加強資金整合,創新投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每年新建280萬畝高標準農田,到2020年達到4100萬畝。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因地制宜興建“五小水利”工程,加快23條(段)河道治理、58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6處大型灌渠續建配套。
(二)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圍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辦,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加快建設京津冀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基地。落實“一減四增”要求,按照大產業抓小品種、新產業抓大基地、老產業抓新提升、強產業抓固根基的思路,優化布局、突出特色、連片開發、規模發展,2019年調減非優勢區高耗低效糧食作物200萬畝。擴大優勢蔬菜、優質果品、道地中藥材、特色食用菌、高油酸花生、高油高蛋白大豆、花卉苗木、飼草飼料等種植面積,重點打造27條特色產業帶、100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00個省級現代精品園區。省級對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先進縣、現代農業精品園區、特色優勢農產品予以獎補。
(三)大力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對標世界*,加快建設奶業振興示范省,到2020年全省生鮮乳產量增加50萬噸,達到450萬噸。大力發展乳品加工業,每年安排工業轉型升級資金8000萬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8000萬元支持擴大嬰幼兒乳粉和巴氏乳產能,2019年新增嬰幼兒配方乳粉產量6萬噸,推進4條巴氏乳生產線擴建投產。加快建設優質奶源基地,建設1個高標準現代奶業產業園區,建設150個智能奶牛場,每年安排優質奶源基地建設資金1.2億元。積極發展現代草業,在唐山、保定和20個奶業大縣成規模推動糧改飼,在張家口、滄州連片打造優質飼草飼料專用基地,2019年全省新增全株青貯玉米及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20萬畝,達到220萬畝。
(四)著力發展科技農業。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重點建設50個京津冀農業協同創新平臺。實施重大農業科技研發專項,加強農業科技基礎前沿、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圍繞生物產業、物聯網、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技術服務產業,每年培育100家農業科技小巨人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加大科研投入,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應用,2019年重點培育壯大30個創新型農業企業,每個企業省級給予100萬元獎補資金。發展現代種業,重點研發節水小麥、飼用玉米、特色蔬菜、馬鈴薯、雜糧雜豆等特色優勢農作物品種,支持優勢種子企業兼并重組,打造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集團。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擴大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發揮省級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作用,推廣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做法,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結合,解決農業科技服務“*后一公里”問題。建立健全農業科研成果產權制度,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完善人才評價交流保障機制,落實兼職兼薪、成果權益分配政策。加強省級農業氣象中心建設,提高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五)大力發展質量農業。對照國際先進標準,加快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規模農業經營主體率先實現標準化生產,2019年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提高7個百分點,達到64%。加強供京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冬奧農產品供應備選基地建設。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力度,到2020年實現全覆蓋。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產品率先納入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推行合格證加施二維碼電子出證方式,2020年全部實現可追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品牌推選、農產品質量認證、農業展會、省級龍頭企業評定等重大創建認定工作掛鉤。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精品園區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面落實自檢制度,實施全覆蓋抽檢,全省農產品質量檢測整體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加快推進并支持農業“走出去”,深化“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加強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到2020年建設200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國際標準農產品示范區(基地),取得國際質量管理體系、生產規范認證的農產品企業(產品)達到300個。
(六)加快發展品牌農業。完善農業品牌準入標準及品牌審核、評價和授權辦法,實行品牌準入和品牌目錄動態管理。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每縣優選1—2個主導產業開展標準化建設、質量認證和形象設計,進行全產業鏈開發,2019年全省重點培育20個區域公用品牌,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品牌。實施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價值提升工程,*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的分別獎勵200萬元、100萬元,到2020年農業領軍品牌達到100個以上。開展多種形式的“冀在心田”農產品品牌宣傳、展示和推介活動,組織參加中國國際農交會、中國(廊坊)農交會等全國性大型展會,繼續舉辦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產銷對接大會和河北品牌農產品萬里行活動,創辦奶業(奶農)發展大會、休閑漁業發展大會,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提高冀產農產品知名度、美譽度。
(七)積極發展綠色農業。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使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整市整縣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支持氣、電、肥一體化利用項目發展,2019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0.6個百分點,達到7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比重大幅提升,繼續在全國保持領先水平。做好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推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推廣“規模養殖、標準飼養、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模式,加快構建餐廚剩余物收集、儲運、處理體系。推進漁業提質增效,壓減捕撈總量,發展海洋牧場,提高特色漁業、休閑漁業、外向型漁業比重。抓好承德、衡水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市建設,創建一批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八)強力推動產業化經營。開展農業大招商,建立完善項目庫和省現代農業招商平臺,組建金融、科技、政務等服務團隊,瞄準世界500強企業、知名央企、京津外遷企業,重點引進一批發展前景好、產業集聚力強、帶動能力大的農業重大項目。對引進年實際投資額達到5億元、1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項目,省農業產業化資金分別給予500萬元、1000萬元獎補。實施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產值倍增計劃,對省重點龍頭企業新建、改擴建項目年投資額達到3億元以上的,省農業產業化資金給予300萬元獎補。鼓勵引導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對接、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聯合,每年支持50個省級示范聯合體規范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產品主產區轉移集中,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和主食加工園區,支持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2020年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達到2.1∶1。
(九)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重要農產品集散地、特色優勢農產品產地市場智慧升級,鼓勵企業在縣鄉和具備條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網點。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加快構建環京津鮮活農產品1小時物流圈。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與大型電商集團開展戰略合作,支持在電商平臺建設特產館,促進冀產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充分發揮鄉村資源和生態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求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鄉村新型服務業。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推介一批美麗休閑鄉村精品線路和特色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加快構建環京津市民休閑度假圈。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鼓勵市縣設立鄉村就業創業引導基金,支持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
三、扎實推進鄉村建設
(一)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把加強規劃管理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按照“五級兩規一導則”要求,加快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到2019年底實現鄉村規劃編制和管理全覆蓋。以縣為單位抓緊編制或修編鎮村體系規劃,明確村莊分類、科學有序建設。中心村要聯合周邊村莊建設新型社區,向特色小鎮方向發展;保留村要提升基礎設施檔次,完善服務功能,建設宜居宜業美麗村莊;撤并村要框死村界,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有序引導人口向中心鎮、中心村集中。編制實用性強的村莊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建房許可管理,突出地域特色、鄉土風貌、民族風情,避免千村一面,防止村莊風貌城市化、村莊建筑布局兵營化、村莊建筑式樣西洋化、村莊開發建設過度商業化。
(二)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全面推開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保到2020年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以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為重點,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設施,整縣推進城鄉一體化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體系建設,2019年建成垃圾焚燒發電項目9座,2020年建成42座,基本實現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大力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攻堅年活動,積極實施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有條件的地方同步開展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2019年完成改廁200萬座,到2020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堅持集中處理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因地制宜、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019年新增完成4000個村莊、累計實現9000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5萬個村莊生活污水管控。廣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確保2019年9月底前取得全面成效。加快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大力推進村莊綠化,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省市縣三級預算內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省級資金向全域完成縣和財政困難縣、基礎條件差的貧困縣傾斜。允許縣級按規定統籌整合相關資金,集中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新農村建設管理方式,引導支持村集體和農民自主組織實施或參與直接受益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規范和縮小招投標適用范圍,簡化審批程序,為農民參與建設和運營管理創造條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與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注重實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三)加強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全面推廣結構節水、工程節水、農藝節水和機制節水,大幅減少農業地下水開采量。2019年實施季節性休耕200萬畝、旱作雨養10萬畝,推廣小麥節水品種及配套技術536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33萬畝,全年實現農業節水7.6億立方米。圍繞建設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在壩上地區減少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開展輪作休耕、水改旱。加大引水調水力度,推進農業農村地下水源置換。加快建立水價形成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落實農業水權交易實施細則,引導農民開展水權額度內節余水量交易。
(四)梯次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完成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地方,要選擇地域相連、產業相似、特色相近、民俗相同的村莊,依托旅游景區、產業園區、文化古村落等資源,若干村組團提檔升級,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精品片區。以縣為主體選擇有條件的區域,按照全域國土整治的理念,統籌規劃、連片打造、“三區”同建、“四村”聯創、多類推進,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區。雄安新區分類打造特色小鎮,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每市選定1—2個示范區進行集中支持、重點打造,省級遴選確定13個示范區予以重點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等項目資金向示范區傾斜。鄉村振興示范區創建實行省市縣領導分包制度。每年從示范區中優選確定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場觀摩會議承辦地,結合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展示成果、慶祝豐收。
(五)扎實推進“空心村”治理。對空置率50%以上和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的村莊,加快實施易地新建,重點向縣城周邊和中心鄉鎮集聚;對空置率較高、距離縣城和中心鎮較遠村莊,統籌推進“三區”同建,積極開展聯村并建;對空置率較低的村莊,組織開展拆舊建新、農宅置換、土地復墾,做好就地整治。用足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積極引導資金實力雄厚、市場信譽良好的戰略合作者實施“空心村”治理項目,可用城鄉建設土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轉讓收益償還其前期投資,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空心村”治理任務。
(六)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強“四好農村路”建設,到2020年實現所有建制村至少有1條安全可靠、順暢通行農村客車的硬化路,基本完成鄉道及以上行政等級公路安全隱患治理。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到2020年全省行政村基本實現光纖寬帶全覆蓋。大力實施農村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程,因地制宜推廣“氣代煤”“電代煤”清潔能源替代,到2020年全省農村清潔取暖率達到85%。健全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管長效機制,明確各方管護責任,有條件的地方可將管護費用納入縣級財政預算。
(七)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建立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服務經費投入機制,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中小學、職業教育學校和幼兒園建設,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支持有條件的村建設文化廣場、體育健身設施,到2020年行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覆蓋率達到70%。提升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水平,推進一體化管理,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強化全科醫生培養,建立健全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步整合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生活保障制度、優撫安置制度。健全農村基本養老服務網絡,以鄉(鎮)為中心建立具有綜合服務功能、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機構,推進農村幸福院等互助型養老服務發展,支持發展農村康養產業,支持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依法興辦養老服務設施。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
(八)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加快實施國土綠化三年行動,抓好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等林業建設工程,2019年完成營造林770萬畝,2020年完成6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實施草原生態修復工程,到2020年張承地區完成退化草地治理30萬畝以上,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73%。開展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到2020年完成2002處責任主體滅失的礦山跡地綜合治理。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嚴格鄉村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理,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實施重點流域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大力開展農村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到2020年初步形成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在沿河、沿路、沿城和村旁、鎮旁等區域開展植樹造林,搞好街道、庭院、隙地綠化,建設一批森林鄉村。
四、深入推進農村改革
(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利用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加快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力爭2020年基本完成。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農宅合作社等方式盤活宅基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發展鄉村旅游、休閑養老等產業。允許在縣域內開展全域鄉村閑置校舍、廠房、廢棄地等整治,盤活建設用地重點用于支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返鄉下鄉創業。試點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和集體建設用地儲備機制。鞏固“大棚房”問題整治成果,嚴格農業設施用地管理,滿足農村三產融合合理用地需求。
(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9年內基本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建立健全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指導*和省級試點完成各項改革任務,積極爭取整省試點。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引導農民以土地、林地、草原、農宅等資源資產入股開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積極探索制定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辦法。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指導省市縣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建立健全內部制度,規范交易行為、完善服務功能,逐步引導土地經營權、集體林權、水權、集體經營性資產等各類農村產權入市流轉交易。
(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完善“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2019年新增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00家,2020年達到1000家。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按照“清、查、聯、提、創”要求,結合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打造一批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整縣推進試點縣。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大力推進農墾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以設區市為單位組建農墾集團公司,加快農墾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四)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持續推進農業信貸擔保業務發展,研究制定擔保機構業務考核辦法。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普惠性涉農貸款增速總體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推動農業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逐步回歸本源,為本地“三農”服務。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體和骨干作用,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大對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按照擴面增品提標的要求,完善農業保險政策。積極發展各類特色農業保險,推廣農房、農機具、設施農業、漁業、制種等保險業務,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全面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與基層農村信用社“雙基”共建農村信用工程。
(五)鼓勵引導工商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制定出臺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意見,明確項目投資正面清單,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補助、稅費減免、設施用地等扶持政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