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去年的一場洪水引發菜價暴漲,可能許多人連壽光的名字都沒聽過。
這個只有110萬人口、2000多平方公里,山東省的一個普通縣級市,卻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蔬菜之鄉”。
壽光是中國*的蔬菜生產基地,也有全國*的蔬菜批發市場。“壽光蔬菜指數”不僅影響著國人“菜籃子”的價格走向,甚至能左右韓國泡菜的產量。
20多萬個蔬菜大棚,讓一個普通縣城在全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
這似乎是個奇跡,卻又順理成章。
壽光蔬菜有多牛?
壽光成為“中國蔬菜之鄉”,似乎是命中注定。
大多數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叫賈思勰的人,寫了一本《齊民要術》的書,這是中國甚至全世界農業生產史上*牛的一本書。賈思勰正是山東壽光人。
前年有人在衛星地圖上數出了壽光蔬菜大棚的數量,一共有231764個,密密麻麻排列在壽光60公里長、48公里寬的土地上。
從*初展示壽光蔬菜大棚試種“洋品種”,到如今國際農業精品展出,壽光把種菜這個農活,硬是玩出了智能物聯網控制溫室蔬菜生產這樣的高科技和國際范兒。
壽光市有3處國家4A級景區,其中一個是“生態農業觀光園”,還有一個是“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壽光已被深深打上了蔬菜的烙印。
在壽光的蔬菜批發市場,沒有買不到的菜,也沒有賣不掉的菜。這個亞洲*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里,每天都有300多個品種、15000噸的新鮮果蔬,被運往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或是直接裝進集裝箱,當天就上了韓國、日本的餐桌。這些蔬菜,既有從20多萬個大棚里剛摘下來的,也有從全國各地在這里集散的。
從8年前開始,每天發布的“壽光蔬菜指數”,成了全國各地菜價的“風向標”。就像股市的大盤指數一樣,壽光蔬菜指數不光能讓菜農、批發商看到每天的菜價和季度、年度走勢,甚至為國家發布有關蔬菜建設政策的相關信息提供著參考依據。
壽光蔬菜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在國內。壽光蔬菜的野心,也絕不是輸出蘿卜白菜這么簡單。已經連續舉辦19屆的壽光國際蔬菜博覽會,僅是去年就吸引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簽了100多億的單子。
2002年和2010年,韓國發生過兩次“泡菜危機”。特別是2010年那次,當時韓國國內一棵白菜的零售價就要1.38萬韓元(約合人民幣82元),“泡菜雙驕”之一的白蘿卜,價格也漲了兩倍多。于是,大批白菜從山東出發緊急馳援,順利幫助韓國解除了“泡菜危機”。
壽光蔬菜崛起之謎。
所有的偶然背后,都有必然。
30年前的壽光縣,可想不到靠種菜能讓自己變成“全國百強縣”。年年冬天被大白菜、蘿卜獨霸餐桌的北方人,也萬萬沒想到,壽光這個小縣城,能改變他們靠冬儲菜過活的單調菜單,在寒冬臘月也能吃到綠葉菜和水靈靈的黃瓜、番茄。
這一切,都是因為30年前的春節,村支書給縣委書記送去的那根頂花帶刺的黃瓜。
1988年的春節前,壽光三元朱村村支書王樂義的堂弟從大連帶回來2斤新鮮的黃瓜,這讓王樂義眼前一亮。他拿著黃瓜就去找到了縣委書記王伯祥,告訴他東北有人會種“過冬不用生煤火的大棚”,而種這種大棚蔬菜,一年就能成萬元戶。
年還沒過完,王樂義就帶著人去東北“取經”。除了學習技術,他們還從大連瓦房店請回來了真正懂技術的能人。可村里沒人信靠曬太陽就能在冬天種出黃瓜,而且建一座冬暖大棚,要花7000塊錢,這錢在當時能蓋一棟房子了。
既然技術可行,認準了就要去干,這是山東人的實誠和韌勁。王樂義帶著同村的16個人,做了*撥吃螃蟹的人。
1989年8月,他們砍掉了20多畝快要成熟的玉米(1819, 0.00, 0.00%)。這在糧食金貴的年代,是冒著巨大的風險。還好,縣委書記王伯祥給他們吃了定心丸,“損失縣里補償,政治責任我來承擔”。
10月份建大棚,幾個月后新鮮水靈的黃瓜,就在北方的風雪寒冬里上市了。 在豬肉只要2塊錢一斤的時候,這些從來沒在冬季市面上出現過的黃瓜,每斤賣到了10元。
這一季下來,17個帶頭建大棚的人,收入*少的也有2萬出頭,一下子全部成了萬元戶。有人帶頭而且成功了,1990年壽光的大棚數量一下飛漲到5000個,1991年變成了2.5萬個。一場影響億萬中國人生活的綠色革命,在壽光開始萌芽。
壽光蔬菜的成功顯然不能用好運氣來解釋。蔬菜大棚試驗成功后,壽光縣還做了件大手筆的事。縣里獎勵了那位從大連請來的能人8萬塊和一套房,還把他一家人都接到了壽光縣,解決了農轉非戶口。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相當驚人且困難的舉動,但是這種重才招賢的做法對壽光日后的發展,顯然是超值的!
這種做派,一直延續到今天。如今的壽光菜農,請來西班牙、荷蘭的農業專家合作,走出去到以色列跟相關專家交流,大棚種植試驗團隊請博士加盟。
以前重視技術,現在重視科技,壽光從土坯溫室大棚發揚光大者,變成了數字化大棚種植先進技術的引領者。
從 “曬太陽過冬”的*代大棚,壽光的蔬菜大棚現在已經發展到第7代,自動卷簾、自動噴灌、夜間補光,都能用手機遠程遙控,一間大棚就像是一個自動化工廠。
除了對新技術的執念之外,壽光蔬菜之所以這么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是全國*的蔬菜集散地。在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沒有買不到的菜,也沒有賣不出去的菜。蔬菜水果滯銷“幫幫農民”的新聞,在這里根本就不會發生。
其實,壽光一直有種蔬菜的傳統,80年代初期也曾有蔬菜滯銷、市場混亂的現象。這一切的改觀,都是和蔬菜大棚的興起同步,甚至比它還要早了一點兒。
壽光西邊挨著勝利油田,那時候油田有30萬工人老大哥,他們工資高卻沒地方買菜,進出的時候走到壽光捎點菜回去就成了習慣。
于是,壽光自發形成了馬路市場。那時候城里都還沒有市場綜合治理的概念,更別說農村了。壽光又先行了一步。
當時的縣委書記王伯祥,看到了繁榮交易背后的隱憂。縣里專門劃出一塊地給菜農交易,這個*早的壽光蔬菜市場,從5畝地起步,慢慢擴大到了300畝,直到變成今天亞洲規模*的農產品交易市場。
為了打開銷路,當時還對外地來拉菜的貨車放寬政策。既保證車輛安全通暢地進出,還保證能讓所有來進菜的人都能滿載而歸。
產銷渠道徹底打通,形成了良性循環后,壽光蔬菜的品牌一步步叫響了。
壽光蔬菜產業的啟示。
眼光長遠、目標明確,這是壽光成功的不二法門。
有規模才有效益,不盯著眼前利益“殺雞取卵”,有了錢不瞎折騰玩所謂“產業轉型”,而是緊盯著種瓜種菜這個并不高大上的產業,把蔬菜大棚玩到了*,玩到了世界*。這像不像《射雕英雄傳》里那個傻小子郭靖的性格?
從30年前的17勇士建大棚開始,壽光就認準了大棚蔬菜種植這條道,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這上面。當年為了推廣大棚蔬菜,縣委書記帶著2個副縣長親自抓,要支持給支持、要政策給政策,目的只有一個,擴大種植規模。
早在1998年,壽光政府財政就大手筆拿出5000多萬,落實貼息貸款2億多元,用于市鄉兩級蔬菜基地建設。下面鄉鎮也各自瞄準單一品種練自己的絕活,一下子出來了10多個“中國韭菜*鄉”、“中國胡蘿卜*鎮”、“中國香瓜*鎮”這樣的特色蔬菜鄉鎮,和500多個蔬菜生產專業村。
解決了做大的問題,壽光并沒有停下,做高端、做品牌,是壽光蔬菜從大到強的又*轉變。
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的同時,壽光盯著的就不只是冬季上市的番茄、黃瓜這些大路貨了。他們從國外引進了2000多個新品種,試種后篩選出來櫻桃西紅柿、七彩椒等300多種,開始了品種升級。
跟隨這些新品種一起被引進、吸收的,還有外來的新技術。壽光跟以色列、荷蘭、美國這些農業技術強國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合資建制種、加工企業。在大棚里搞起了組裝栽培、無土栽培和微機化管理,大棚成了蔬菜“生產車間”。
升級的除了品種,還有品質。綠色食品成了消費市場主流,壽光就把發展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當作了新的主攻方向。實行產業化經營的公司,每個基地都發展自己的特色*品種,指導農戶種植技術,采摘的蔬果則統一檢測、包裝、銷售。
東西好了,名聲在外自然不愁賣。從*早開通壽光到北京、上海、哈爾濱的“綠色通道”,到今天壽光蔬菜占據北京蔬菜市場30%的份額;從壽光到韓國、日本的海上“藍色通道”,到今天剛摘下來的壽光菜,當天能端上日韓家庭的餐桌;從網上的壽光蔬菜專賣店,到直供北京冬奧會;從*屆蔬菜博覽會上只有300多盆盆栽蔬菜的展示,到去年第19屆“菜博會”一口氣簽下100多億的單子,這就是品牌化帶給壽光的甜頭。
蔬菜改變壽光,壽光影響中國。
蔬菜帶給壽光人*實惠的是收入。早在2012年,壽光一個100米的大棚,一年收入就能有10來萬。而據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壽光縣人均可支配收入有29780元,這個數字,已經直追當年全國重點城市人均收入排名第35的徐州(30987元)。壽光也成了全山東*個存款過900億元的縣級市。
壽光人均收入。
今天,中國北方冬天的餐桌,早已走出了被蘿卜白菜支配的恐懼,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成果,更是一個縣用單一產業富裕自己,同時改變了億萬國人生活方式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在中國還有很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