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我國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形勢下,科技創新是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根本動力。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9年的工作任務之一是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并對如何做好科技創新和科研領域改革作了全面部署。3月7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農業界別聯組會上,在場的農業科學家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首先表達了興奮的心情:“聽到總理報告中的這部分內容特別高興。”他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等提法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科學家、對科學的尊重。
“因為我們知道,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性研究具有靈感的瞬時性、方式的隨意性、路徑的不確定性等特點,以往一些刻板規定是不符合科學研究規律的。”種康委員說。
而報告中一些直擊“痛點”的具體措施更獲得了他的盛贊,“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特別是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等措施將會解決一直以來困擾我們科研人員的問題,可以看出這份工作報告非常符合實際。”
種康委員也談到了目前農業科研工作中的隱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業科研投入與農業GDP相比,占比非常低。農業基礎研究是農業發展的后勁,因此應該加大農業科研,特別是農業基礎研究的投入。
種康委員進一步建議,應尊重農業科研規律,拉長農業科技項目的考核周期;加大對草牧業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探索在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草牧業發展的技術模式;通過遙感、雷達等技術實時監測生態系統,將生態政績考核落實落細。
同樣從事農業科研工作,身在西藏的“青稞博士”、全國政協委員、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有著更為急切的“渴盼”——加快補齊西藏農牧科技創新人才短板。
“西藏高原特色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潔凈、產品特色鮮明、品質優質綠色、產業化開發潛力巨大。但高原特色產業發展面臨基地建設缺資金、提質增效缺技術、科技支撐缺人才等困難。*根本、*核心、*要命的是農牧業科技創新基礎薄弱,支撐能力不足。而制約農牧業科技創新的*瓶頸、*短板就是人才。”尼瑪扎西委員解釋說,目前西藏自治區全區直接從事農牧業科研的人員編制不足1000人,實際在崗人員不到500人。創新人才少、人才層次低、人才隊伍不穩是普遍現象,引不來、養不起、留不住是突出問題。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快補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短板。補齊人才短板是西藏農業科研工作的當務之急,為此尼瑪扎西建議,鼓勵國家涉農科研單位在西藏設立科研機構;采取農牧業人才“組團式”援藏,在2-3年內解決一批西藏農業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一批特色農產品、培養一批當地人才,助力西藏高原特色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