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農業農村部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決策部署及全省民生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要求,組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73萬人,認定2.1萬人。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強化指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有力推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連續五年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列入省委一號文件,繼續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列入省民生工程,各級政府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強力持續推進。以績效延伸管理壓實責任,與省財政廳共同研究制定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施辦法,明確工作思路和舉措,召開專題會議、舉辦項目管理人員培訓班,部署推動、指導各地規范化開展工作。
(二)協同推進,分類施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日臻完善。堅持“三類協同、三級貫通”的原則,基本建立省級統籌,省市縣三級聯動、多部門協作、社會多方參與的培育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
(三)狠抓關鍵,*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質量明顯提高。圍繞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著力在*、規范、創新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實施。堅持分類施策,推行分類型、分專業、分階段、小班制、重實訓、強服務的培訓方式,努力做到“三個*”“五個結合”。二是規范管理。全省建立目標管理制度,省市縣分別制定年度實施方案、縣級制定分專業培訓方案、培訓機構制定每期培訓班教學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工作舉措和要求;建立月統計、季調度、中期督查、年終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培訓班五項制度(班主任、*堂課、考勤、臺賬、滿意度調查);建立培訓合同管理、項目驗收和審計制度及隨機抽查機制。三是創新模式機制。在成功探索并推廣“南陵模式”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模式”后,近年來,根據全省脫貧攻堅總體部署,積極探索開展以“扶貧脫困”為主要特征的“結對幫扶”培育模式,增強了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創設政策,積極扶持,新型職業農民持續發展保障有力。各地認真落實皖政辦〔2014〕42號文件精神和農業農村部關于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的要求,全年共認定新型職業農民2.1萬人。同時,積極創設扶持政策,整合各類資源,形成省、市、縣三級扶持政策合力。省級層面強化政策設計和指導,建立每名新型職業農民都有一名農技人員跟蹤服務1-3年制度。結合全國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實施,將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納入科技示范戶,給予重點扶持。持續加強與中郵儲安徽省分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完善“信用”支持舉措,全省各地通過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共申領貸款12億多元。市級層面加大區域內統籌協調,積極開展激勵表彰,逐步探索開展將獲取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作為評選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農場和有關推薦表彰的重要條件。蕪湖市2018年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創業之星”評選活動,從新型職業農民中評選產生20名市級農村實用人才“創業之星”,每人給予10萬元的項目扶持資金。縣級層面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各項目縣都以政府或政府辦名義出臺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和扶持政策,突出將高標準農田整治、農業貸款、農業保險、購機補貼等農業項目和惠農政策優先落實給新型職業農民。此外,各地積極探索建立職業農民培訓能力提升機制。蕪湖、馬鞍山等市的安排市級財政資金支持新型職業農民能力提升培訓。銅陵市義安區、樅陽縣、寧國市等地落實扶持政策措施有力。
(五)整合資源,夯實基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支撐能力得到提升。充分利用多方優質資源,加強基礎條件建設。2018年,全省各級擇優認定培訓機構350多個,全省建立部級示范基地4個、省級示范基地40個、市縣級示范基地612個,構建了以涉農院校、農廣校、農業推廣機構為主體,農業科研院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及社會培訓機構積極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培訓體系。建立省市縣三級師資庫(講師團),構建了一支師資隊伍,實現優質師資資源共享。編印《水稻生產技術》等4種培訓教材被列入2018年全國推薦教材目錄。積極打造服務平臺,推動利用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云上智農APP、新型職業農民信息管理系統等信息平臺加強管理和服務,組織2萬多名新型職業農民參加2018年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現場觀摩培訓,組織10多名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
(六)加強宣傳,典型引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社會氛圍日趨濃厚。全省各級農業部門通過優選推薦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各級各類評比表彰活動、與媒體合作開設專欄宣傳等方式,及時宣傳報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成果,強化宣傳引導。*開展安徽省百佳新型職業農民評選活動,并通過不同方式宣傳其典型事跡,有4人入選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并獲得資助項目,有3人入選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資助項目。蕪湖市農委與蕪湖廣電開播農業電視欄目《鄉約鳩茲》,淮南、亳州、安慶等市在市級媒體上開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典型”專欄。
二、主要成效
(一)提升了職業農民發展能力。通過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素養、現代農業經營與管理、農業綠色增產增效攻關模式等方面內容的系統培訓,并進行跟蹤服務和政策扶持,使參加培育的農民開闊了視野,更新了理念,增強了創業創新意識、激情和信心,提升了綜合素質、經營管理水平和創業發展能力,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批有夢想、有知識、有思想、有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現在正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各領域,逐步成為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者,也將成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亮點。
(二)增強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活力。2018年,全省累計培訓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2.32萬人,其中種養大戶1.24萬人、家庭農場主0.61萬人、農民合作社骨干0.47萬人,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提供了人才支撐、注入了活力,也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生力量。宿州市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負責人和骨干人員,基本都參加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三)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我省將電商人才和休閑農業服務人員等列入培訓對象,累計培訓電商人才0.66萬人、休閑農業服務人員0.22萬人。通過拓展培育對象,一批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人”加入職業農民隊伍,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新生力量,為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休閑觀光農業等新業態、新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了人才保障。合肥市、蕪湖市及潛山市等市縣立足地方產業發展,加大電商人才和休閑農業服務人員培育,大大加快了傳統農業生產與電子商務、鄉村旅游、休閑觀光等新產業、新業態的深度融合,拉伸了農業產業鏈條,拓展了農業多功能性,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
(四)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通過培育,使新型職業農民增強了綠色發展理念,掌握了綠色發展知識和技能,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實踐者和引領者。如:繁昌平鋪鎮李典中返鄉創業,成立繁昌盛典農業公司,2018年實施“稻蝦共作”“漁光互補”養殖面積已達到5120畝,每畝凈收入3000元左右。目前,蕪湖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達到10萬畝,比2017年增加3萬畝。
(五)助推了脫貧攻堅。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扶貧、脫貧攻堅部署,充分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帶動貧困戶學技術、增收入。明確各市將培訓任務向貧困縣,各縣將貧困村中符合新型職業農民遴選條件的,優先確定為培訓對象,2018年安排32個重點貧困縣的培育任務占全省總任務的48.98%。同時,全省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結對幫扶貧困戶機制。2018年,全省有1.34萬名職業農民與4.35萬戶貧困戶結對幫扶。
(六)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參加培育,提升了創業創新能力,如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等,不僅實現自身發展,還為周邊廣大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提供了機會,直接帶動傳統小農戶收入增長。宣城市宣州區夏登清創辦安徽富甲半島生態休閑農業有限公司,以“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為產業特點,從事生態綠色農特產品生產,吸納當地40多名農民就業,實現就業人員年均收入35000元。2018年幫扶200多戶扶貧戶,給他們每年帶來平均7500元地租收入。
2019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將主動適應新時代“三農”工作新任務新要求,突出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和培育模式機制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培育質量提升等方面上下功夫,著力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計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萬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