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推動工作的不竭動力。新時代湖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需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農村要素活力,推動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
黨的十九大以來,湖北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經營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關系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與放活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定成員,準登記,確實地,賦真權,頒鐵證”的生動場面在我省處處可見,已確權頒證農戶紛紛形容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是“定心丸”。宜都市姚家店鎮長嶺崗村的吳建平激動地說:“土地是農民命根子,村里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得益于穩定的土地承包政策”。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不僅確認了所有權,穩定了承包權,同時也放活了經營權,大大增加了農民自主經營預期和經營計劃的長期性,充分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
在過去“分田單干”的時候,湖北省農村大多數地方為了追求“*公平”,按照家庭人口平分土地面積,按照水旱、土質、遠近、水源、道路五大要素平分田塊,造成了農戶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這種土地經營模式嚴重阻礙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沙洋縣抓住土地確權頒證的機遇,大膽創新,勇于實踐,整縣推行“按戶連片耕種”,有效解決土地碎片化難題。毛李鎮農民肖家興清楚地記得,*輪土地承包時,他家9.5畝耕地被分成26塊“插花田”,種田讓他傷透腦筋。土地確權過程中,村里采取按戶連片耕種模式進行土地經營權互換,他家換得完整的10畝田,還流轉了20畝地。“田好種了,水好管了,農機也好下田了”,肖家興喜笑顏開地說。他先后購置3臺插秧機、3臺拖拉機,農忙時半個月就可以干完30畝地的農活。
目前,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調查實測家庭承包耕地6215.7萬畝,為承包農戶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842.3萬本,占全省總農戶的96%。利用這一成果,各地積極探索放活土地經營權的多種形式,大力推廣互換、出租、托管等有效模式,全省承包耕地經營權流轉率達到49%,比2017年提高4.4個百分點,位居中西部省份前列。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集體經濟組織“蛋糕”的做大與分好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非常復雜、高度敏感,涉及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一些基層干部坦言:“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一怕認識不統一,工作推不動,二怕農民只顧眼前利益,一改就分、一分就光”。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是“殺雞取卵”,而是“養雞下蛋”。改革首要目的是在規范管理的前提下,盤活集體資產資源,發展集體經濟,增加成員收入。“籠里有雞,筐里才有蛋。”集體經濟有實力,成員才能有收益。通過改革,讓農民真正成為集體經濟組織的主人,那些實力強的村,“主人”就能吃上“荷包蛋”;實力不強的村,“主人”就會想辦法“讓母雞早日下蛋”,而絕不會把集體經濟組織這個“老母雞”分光吃掉。武漢市蔡甸區曾鐵嶺村等5個村在改革當年就實現了運營“開門紅”,集體收入增加了,還向股東分紅161萬元,完成了“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轉變。曾鐵嶺村村民陳斌說:“以前村辦企業經營的好壞與我無關,改革后不同了,現在希望企業越辦越紅火,這樣我的荷包也就‘暖和’了。”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經成為農民財產性收入新的增長點。農民對集體資產由“看得見、摸得著、管不著”變成了“既當家、又監督、還分紅”,真正有了話語權,改變了過去名義上“人人有份”,實際上“人人無份”的局面,權益得到了保障,獲得感明顯增強。
目前,全省2.2738萬個村完成清產核資,2.1548萬個村完成清人分類,分別占總數的92%、87%,核實村集體資產1147.7億元,核實全口徑集體土地17535.5萬畝,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319.1萬人。全省已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4450個,量化集體資產416.3億元,累計股金分紅5.2億元。武漢市蔡甸區、大冶市、枝江市、南漳縣、武穴市等5個第二批中央改革試點單位全部完成試點任務。
深化農業經營制度改革,加強現代農業支撐
——現代農業支撐的新主體與小農戶
“2010年前,我開小賣部和種點責任田,年收入不到3萬元,根本沒想到能做到今天這個樣子。”說起這些年的農業創業,荊州區八嶺山鎮家庭農場主李開寶頗感欣慰。2014年李開寶注冊了荊州市*個家庭農場,經過多年發展,李開寶家庭農場流轉本村及周邊農戶家庭承包土地共2785畝,從事雙低油菜及優質水稻的種植、銷售,擁有機械設備89臺,烘干設備6套,植保無人飛機2架,總資產達600余萬元,年收入近百萬元,已成為湖北省二十強家庭農場之一。
“個人富了不算富,更重要的是帶動周邊的鄉親共同致富”,這是監利縣精華水稻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女糧王”畢利霞一直念叨在嘴邊的一句話。通過創辦合作社,畢利霞為鄉親們提供育秧、機耕、機插、飛防、收割、烘干、存儲一條龍服務,年服務面積2.3萬畝,合作農戶每年實現節本增收300多萬元,糧食增產減耗75萬公斤。在畢利霞的帶動下,鄉親們“生產在社、管理在家”,種糧收益不斷提高,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悄然向現代化轉型。畢利霞對生產經營的創新之處在于堅持土地流轉的同時,更加注重提供社會化服務,實現了“經營權”、“服務權”、“管理權”的流轉,靈活多樣的利益分配方式促成了土地規模化經營,滿足了農戶的不同需求,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李開寶家庭農場和畢利霞水稻種植合作社的例子,正是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湖北省大力扶持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主體發展,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無到有、從少變多、從量變到質變,逐步與“小農戶”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為荊楚大地增添了新力量、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湖北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3.5108萬個,有不少是種養加結合、休閑觀光型家庭農場,鄉村和農業的多功能性得到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綜合效益凸顯。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合作社9.4385萬個,超過一半的農戶參加,入社前后對比收入增加20%以上。全省發展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5萬個,為小農戶“耕、種、防、收”服務面積1803.5萬畝,為破除“誰來種田、怎樣種田”瓶頸探索了路徑,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加強了支撐。
深化農村改革的幾點經驗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舉網以綱,千目皆張”,必須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湖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40年農村發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的是始終堅持了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每年召開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新世紀以來連續15年以三農工作為主題的省委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必須主動擔當作為。改革工作難度大,必須以堅定的決心和意志抓好抓實。省農業農村廳主要負責同志充分認識到農業農村改革工作的重要性,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抓思路、抓調研、抓推進、抓落實,從改革方案制定入手,一直抓到部署實施、政策配套、督辦落實,推動改革*落地,取得實效。各級農業農村(經管)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增強擔當精神,敢于勇挑重擔,扎扎實實地把工作做好。
——必須尊重農民意愿。必須切實尊重農民意愿,依靠廣大農民推進農村改革和發展,堅持將“農民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滿意不滿意”作為判定改革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正是因為堅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得到群眾認可和支持,全省改革才能推進有序,農村社會才能和諧穩定。
——必須維護農民利益。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核心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管怎么改,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農村改革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要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新時代深化農村改革,要繼續擴大農民權利和增加農民利益,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須把握改革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40年來的農村改革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走向深入。土地確權不是目的,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民財產收益,才是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實踐證明,堅持牢牢把握改革方向,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堅持改革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農村各項改革工作才能有條不紊向縱深推進。
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進一步擘畫好農村改革這本鴻篇巨著,蹄疾步穩、縱深推進,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共享改革的“甜頭”,書寫出湖北省鄉村振興的壯麗史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