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寫字,拿著老人機,年逾花甲的卓燈球一舉打破了浙江省農業之*紀錄。
這個被稱為“稻癡”的老頭說,自己只是一個種地的農民,不可以辜負土地,勁頭都要使在田里。
種地老農刷新
連作晚稻*畝產紀錄
清晨6點,天微微亮,有些陰沉。溫州樂清市虹橋鎮埭下村一農家里,66歲的卓燈球開著他那輛農用三輪車,載著兩個年齡相仿的老鄰居出發了。他們直奔四五公里外的水稻承包田。
蒲岐鎮南門村山后垟,就是卓燈球承包的220畝水稻田所在地。3月份是早稻育苗的關鍵季節,秧苗的成活率、早稻的收成就看這段時間的心血。所以*近這段日子,卓燈球每天都出現在承包田里。
從家到水稻田,要開10分鐘車程。下車時,卓燈球走路有點趔趄。那是因為*前,他在田里干活的時候不小心崴到了腳。可第二天,他依然如約出現在農田邊,利索地穿戴上下水褲和過膝的雨鞋,扛著鋤頭下水田開渠。
眼前的卓燈球很清瘦,讓人很難聯想到他就是打破浙江省農業之*紀錄的種糧大戶。但他滿手厚實的老繭和臉上溝壑縱橫的黑紅皮膚,仿佛在訴說著主人多年的辛勞。
近日,省農業廳網站發布了2018年度浙江農業之*紀錄專家認定項目,卓燈球雙破該紀錄。他的連作晚稻攻關田*畝產達856.62公斤,打破原先818.75公斤/畝的紀錄;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800.91公斤,破原793.48公斤/畝的紀錄。
“種糧靠的是經驗和技術,還有用心。”站在越冬休耕的試驗田邊,說起自己新破的種糧紀錄,卓燈球眼神里透著驕傲和興奮。
在田間度過三十多個春秋
他是樂清種糧老大哥
“以前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苦盡甘來了。”卓燈球說。
卓燈球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他嘗盡了生活的辛酸,十幾歲就下河打魚、捉田螺,“為了能夠吃一口飽飯,什么農活都干過。”卓燈球從來沒有上過學,到現在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年輕時,他還跟著老鄉出去打工,去湖北一帶蓋房子。這種艱難的日子數不勝數。
上世紀80年代,卓燈球回到老家,開始承包了十幾畝地種蔬菜。那時候,他幾乎天天不著家,傍晚在地里侍弄蔬菜,凌晨就開拖拉機去市區賣菜。同時,開始種水稻種子。
種蔬菜的日子真是算得上全年無休。
卓燈球種的水稻從幾十畝種到幾百畝再到上千畝。慢慢地,他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樂清有一百多位種糧大戶,卓燈球是不折不扣他們的“老大哥”。得到這個名號,不僅是因為他的年齡,更因為他常年浸在田間地頭,有著豐富的經驗,還有傲人的種植成績。
由于在田間度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卓燈球有時候只要看一眼田,就能知道水稻到了什么生長階段,什么時候需要施肥、除蟲,抑或是排水。
老人機里存的都是
農技人員和種糧大戶的號碼
“種水稻就是要多聽多問多做,沒有捷徑,總是要踏實勤懇。”問起種水稻的秘訣,卓燈球如是回答。
拿起*普通的老人機,里面的號碼全部是農業局技術人員、水稻協會會員還有種糧大戶們的號碼,這些人都是他聯系*勤的人。
“這些號碼呀,全部記在腦子里。”說著,他就給錢報記者報上了樂清市種植業站*農藝師吳朋喜和水稻協會會長包碎云的號碼。
種水稻過程中一有什么問題,卓燈球就一個電話打過去詢問。農忙季節一結束,他就成了種植業站的常客,常常跑去技術部門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
“一畝田施多少肥,怎么育秧,什么時候打農藥,這都有一套技術。農業局的技術員慢慢教,我慢慢記在腦子里。”卓燈球說,經驗還是會有偏差,如果掌握了新的技術,收成自然會好起來。
除了多聽多問,卓燈球還會參加各種培訓班,也會去金華、紹興、衢州、寧波的那些種糧大戶那里考察,“回來就自己琢磨怎么用。”
大膽使用*先進技術
不識字的他是行業潮人
用老人機、不認字的卓燈球,雖然看上去是個守舊的老頭,但一提起水稻種植,他就立刻成了行業潮人。除了學習新技術和新管理模式外,他還熱衷于學習機械設備升級。
8年前,卓燈球一口氣買下了10臺插秧機、2臺割稻機,還有谷物烘干機。之后他也是每年添置機械。去年,他還專門從寧波買了一臺開溝機。
他成立的樂清市為民水稻專業合作社,目前已進行全程機械化作業。育苗有自動省力的流水線。他的倉庫里,插秧機、谷物干燥機、旋耕機等機器一應俱全。卓燈球算過一筆賬,插秧的話,一畝田需要一個人插*,而一臺機器*就可以插二十畝。
就在去年,卓燈球還大膽地嘗了*鮮:率先大規模用稻田開溝機開溝。
他是聽了中國水稻所朱德峰研究員的建議,決定率先引進水稻開溝機。其他種糧大戶看到效果后,也紛紛仿效“老大哥”的做法。
去年,他的稻田使用了無人機打藥,來防控病蟲害。“200畝的田,人工打藥的話,至少要5個人干2天,而2臺無人機2個小時就可以干完活了。”卓燈球說,水稻成熟差不多要打3次藥驅蟲,無人機作業真的省工時又省力。
“面對新技術和機器,比如使用稻田開溝機開溝,別的種糧大戶可能還在觀望,卓燈球就已經在實踐了。”吳朋喜說。
種水稻就應把勁都使在田里
夢想今年再創新紀錄
卓燈球年逾花甲依然忙碌在田間地頭。子女們常常勸卓燈球退休,可這個不服老的犟老頭,說自己還想多干幾年。
對土地的感情和種稻的癡迷,深藏在他的骨血里。卓燈球總是不能忘,如今生活的苦盡甘來,都是種水稻帶來的。
不過考慮到精力有限,卓燈球這幾年還是減少了種植面積,承包田從一千多畝降到了三四百畝。
“產量高并不稀奇,但老卓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的用心。他每天都在田頭,悉心照料土地,也愿意接受新技術,把種水稻當作自己的使命。”吳朋喜說,認識卓燈球十多年,*打動人的就是他種水稻時的執著精神和勤懇態度。
吳朋喜說,水稻插秧后,自己每周下鄉去田間,卓燈球肯定會在田頭,“一找一個準,連電話都不用打。”
“種水稻就應該把勁都使在田里,不浪費土地和糧食,這是老農民的一份本心。”卓燈球說,他的夢想,就是刷新今年的新紀錄,而種田的勁頭,也一直會持續下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