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專家發現,我國深度貧困地區與中華蜜蜂(即中蜂)適宜養殖區域高度重合。近年來,專家團隊深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通過科技創新帶動貧困地區發展甜蜜事業,走出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
破解科學養蜂三難題
寧陜縣位于陜西南部,有大量椴樹、漆樹、五倍子等優質蜜源植物,是中蜂的天然棲息地。據專家測算,載蜂量至少可達10萬箱,年產優質蜂蜜1000噸,產值可以超過1億元。然而,這個“流淌著液體黃金”的地方,仍在努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蜜蜂所專家團隊深入寧陜調研,由李建科教授作為對口幫扶責任專家。李建科對記者表示,調研發現,當地雖有養蜂習慣,但科學養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體現在:
——靠傳統觀念養蜂,土法樹洞養殖管理粗放,毀巢取蜜,衛生標準和質量難以保證。
——飼養技術不*,蜂農不知蜜蜂在缺蜜粉季節需要飼喂,蜂群時常餓死或飛逃;冬天依然喂稀糖水,導致蜜蜂興奮飛出遭遇低溫凍死。
——對病蟲害缺乏防治手段,尤其是對有“中蜂癌癥”之稱的中囊癥束手無策。
對此,專家們多次深入寧陜開展科學養蜂技術、蜂病防控、蜂種選育和產品加工等技術指導,普及活框取蜜養蜂方式。當地蜂群逐漸強大,產蜜量實現翻番,李教授被蜂農親切地稱為“蜂漢子”。
有了科技保駕護航,當地通過“園區+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全縣中蜂數量由不足4000箱發展到1.8萬箱,銷售收入超過1000萬元,約500余戶貧困戶養蜂,戶均增收約4000元。2018年8月,寧陜縣被授予國家蜂業提質工程示范縣稱號。
科技攻關保障質量安全
隨著消費者對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蜜蜂所專家們刻苦攻關,推動貧困地區蜂蜜產業向安全、優質、標準化方向發展。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武陵山區,有主要蜜源植物13種,輔助蜜源植物76種,具有50多萬群的載蜂量。然而幾年前,個別地區曾發生食用蜂蜜導致中毒事件,引起輿論關注。
在產業遭遇波折之時,蜜蜂所質檢中心主任李熠和當地專家深入現場排查有毒蜜源植物。通過攻關,終于探明有毒蜜源植物,并成功研制出雷公藤甲素檢測試紙條。
“現在測試紙條已在蜂蜜生產和收購環節推廣應用,3至5分鐘即可判斷蜂蜜是否含有有毒成分,解決了困擾當地多年的難題,也為保障云貴地區、橫斷山區、武陵山區的蜂蜜產品質量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李熠說。
為了構建長效機制,蜜蜂所專家們在當地普及科學養蜂和飼喂技術、養蜂器具衛生及消毒知識、倡導蜂農個人衛生和蜂場環境整治、宣傳加工和品牌營銷思路等,讓優質優價理念走入更多蜂農的心。
電商銷售助力好蜜出山
如何把品牌做亮,實現好蜜出山?蜜蜂所的專家們將目光投向“互聯網+”蜂業。
多年來,蜜蜂所在秦巴山區的隴南市開展了定點蜂業扶貧,協助建設蜜蜂學校、開展科技培訓,通過專項支持建設示范基地,利用電商平臺幫助擴大銷售渠道。
蜂農們表示,以前只能將蜂蜜賣給周邊合作社,常常擔心收購不穩定。現在當地在天貓、京東等平臺建立了網店和微店,實現了特色、優質土蜂蜜銷售到省外。
如今,隴南中蜂養殖量約占甘肅省的60%。各縣區依靠電商平臺,線下組織貨源,線上銷售產品,注冊網店微店300多家。在2018年天貓“雙十一”活動中,當地“小崔蜂蜜”、兩當狼牙蜜成為“搶手貨”。
一年四季做培訓,從春到秋忙產業。蜜蜂所的專家們像蜜蜂一樣忙碌。養蜂場多在偏遠山區,一路顛簸、暈車是常事,有的專家因過敏體質被蜂蜇后多次被送進醫院……為了把甜蜜的希望變成現實,蜜蜂所提出,“十三五”期間開展科技扶貧產業示范,2019年在全國遴選10個貧困縣繼續開展科技扶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