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連日來,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三農”問題的這些話,讓代表委員們感動振奮。來自浙江的代表委員紛紛圍繞鄉村振興,熱議進一步激活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流動,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讓廣袤鄉村更快煥發新的生機。
農業誰來興——培育新農民,壯大現代農業主力軍。
“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全國人大代表、嘉善尚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軍有著切身的感受。而他回鄉務農10多年,卯著勁兒要做成的一件事就是抓住創業創新*關鍵、能動的要素——“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吸引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
當年他回到村里成立合作社、公司,帶領村民們種植蘆筍、草莓等。然而,他很快發現,因為合作社里的農民大多上了年紀,對農業新裝備、新技術、新品種不會用也不愿用。于是,孫軍在自己的基地里進行生產示范,引種新品種、采用新技術。
種了幾季,周邊農民看到孫軍這里產量高、效益好,紛紛前來取經。就這樣,他將農科院所創新的技術、培育的新種苗都“交”到了這些老農手上。如今,與孫軍合作的農戶基地面積達到6260多畝,農民們也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施用農藥、化肥也不再是靠經驗來“毛估估”。
“目前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學習能力有限,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型職業農民。”孫軍呼吁,要有更多政策吸引有知識、有見識、有闖勁的年輕人回鄉村,例如為大學生回鄉務農提供獎補,又或者對職業農民提供全方位的優惠保障政策。他還建議,加快完善農村的公共配套服務,讓農村人也可以享受和城市一樣的生活品質。
鄉村振興,如何讓越來越多的“孫軍”回得來、留得住,不少代表委員們都聚焦到了補齊短板。
孫軍代表所呼喚的公共服務,在全國政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看來,就包括更均衡的城鄉教育。“平時調研中發現,許多年輕人也有到農村創業的念頭,但考慮到孩子教育、醫療等問題,又打了退堂鼓。”他說,無論是吸引農民工返村,亦或吸引農創客,鄉村教育的短板都必須補上。韓平委員介紹,浙江于2013年已開始在農村試點小班化教育,讓個性化教育在農村也成為可能。相信,這樣的探索實踐,會讓不少有志于到鄉村創業的年輕父母消除顧慮。
“用地難”怎么破——盤活存量,挖掘鄉村閑置資源。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全國政協委員、寧波市政協副主席張明華看來,破解農業農村“用地難”問題是關鍵。
過去一年,張明華委員就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用地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他發現,在許多地方幾乎沒有空間可供農業產業建配套設施。張明華委員舉例:就拿寧波鄞州區姜山鎮來說,一方面全鎮的*基本農田覆蓋了全部耕地,另一方面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和農旅融合又有用地需求。
不單是在姜山鎮,在寧波全市的耕地中,*基本農田占比達75%以上,其他土地又大都是難以利用。“因此不少設施農業項目無法落地或審批。”張明華委員說,如何兼顧耕地保護和合理用地,已成為設施農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
“除了客觀條件的限制,相關政策不夠明確也限制了產業融合發展。”張明華委員說,這些年,休閑農業發展迅速,但不少休閑觀光項目卻“名不正言不順”,“因為,休閑觀光農業用地既不屬于設施農用地范疇,也難以按照*性的建設用地進行審批,缺乏明確的政策規定。”張明華委員建議,在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前提基礎上,針對沿海發達地區,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和設施農用地政策。
對于農村發展的用地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黨總支書記孫國文也有著相同感觸。不同的是,德清通過改革,找到了一些突破。他舉例道,德清率先出臺了“三權分置”的宅基地管理辦法,“喚醒”了不少農村的閑置農房,為發展鄉村旅游創造條件。
“憑著這項政策,我們莫干山腳下的200多幢舊房子都租了出去,村民每年租金收入就有5萬元至12萬元。”孫國文代表說,這些房屋出租后不少被改造成創意民宿,為農村引來了游客。游客住在村里、吃在村里、玩在村里,也帶動了周邊的休閑觀光農業,可謂一舉多得。
以改革激活農村土地資源資產,保障鄉村振興用地需求,德清農民也因此獲益。“如今,我們村里的老百姓人均年收入約4.5萬元。”孫國文代表說,“去年,德清的城鄉收入比也達到1.68:1,領先全省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現在德清不少試點土地改革的經驗已經被推介到全國。”
錢從哪里來——激活資金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錢從哪里來?這是各地鄉村振興都需作答的問題。
“除了財政資金優先保障、吸引社會資本等資金來源外,農村產權等‘沉睡資產’也應該被喚醒。”全國人大代表、臺州路橋區路南街道方林村黨委書記方中華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廣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成果”。他說,這將加速農村產權向“活資本”轉變。
其實,方中華代表一直在關注德清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這類改革盤活了土地資源,又激活了‘兩權’融資功能,為鄉村振興帶來資金流。”方中華呼吁,根據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因地制宜盡快拓寬試點范圍和領域,并加快總結提煉經驗,將改革試點成果盡快上升為制度落地。
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等試點,離不開金融支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殷興山認為,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應該成為今后金融扶農的重點。
殷興山委員介紹,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已會同省級13個部門,推動省內14個縣(市、區)深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讓農民手上的“死資產”變成“活資本”。截至去年底,全省農房抵押貸款余額205.2億元,業務量居全國首位,占全國2/3;農地經營權抵押貸余額31.9億元,同比增長28.3%。
“除了為農民提供貸款,我們還加強政策引導,擴大鄉村振興金融資源投入。”殷興山委員說,他們去年會同省農業農村部門已在全國率先出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20條舉措。截至去年底,浙江省涉農貸款余額3.6萬億元,比年初新增3815.3億元,余額和增量占各項貸款的比重分別達33.6%和24.6%。
“接下來,更多金融資源配置應該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殷興山委員表示,尤其要將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緊密結合,不斷激發農村資源資產的金融活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