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開始!”一聲令下,300位老人和120個孩子一起比賽剝毛豆,場面其樂融融。這些老人都來自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堰涇村,其中近200位老人已超過70歲。
這是幸福老人村“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活動的一幕,也是堰涇幸福老人村黨建服務點實現區域化黨建資源共享的縮影。去年8月,葉榭鎮發布“1+6”鄉村振興黨建示范鏈,堰涇幸福老人村黨建服務點便是鏈上一點。這條黨建示范鏈堅持面上抓規范、點上抓示范,以示范鏈帶動基層黨建全面提升,建功鄉村振興。
打造“1+6”黨建示范鏈
去年8月,為加強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葉榭鎮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漸進的原則,打造了一條由東向西的“1+6”鄉村振興黨建示范鏈。其中,“1”是鎮社區黨建服務中心,從面上支持和幫助黨建服務站點完善基礎建設、健全規章制度。“6”就是6個黨建服務站點示范點,包括“八十八畝田”鄉村民宿黨建服務點、堰涇幸福老人村黨建服務點、社區學校黨建服務點、耀江公司黨建服務點、家綠農業合作社黨建服務點、客堂間黨建服務點。
“建立一條鄉村振興黨建示范鏈,葉榭鎮有條件有基礎。”葉榭鎮黨委書記莊惠明說,2015年葉榭在全區率先將“網格化管理”理念引入黨建,2017年網格黨小組全面升級為黨建服務點。此外,全區*個社會組織黨建指導站、*個“兩新”書記工作室、*個農業專業合作社黨總支等在葉榭鎮應勢而生,這些都為打造鄉村振興黨建示范鏈打下了扎實基礎。
據介紹,這條黨建示范鏈既是對葉榭鎮現有資源的梳理和整合,又是與全鎮乃至全區資源的對接。通過打造一個開放式平臺,簡化共建程序、創新共建方式、拓展共建范圍,實現黨建資源走出去共享,引進來共用。
“沒有區域化黨建資源共享也就沒有‘慢時光蝸牛鄉村文化營’。”幸福老人村創始人之一蔣秋艷告訴記者,鄉村文化營從規劃設計、修建到開放運營,都集結了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是通過加強與鎮內外黨組織、志愿團體、社會組織、企業等的溝通合作共建起來的。紅色驛站黨建特色服務點在鄉村文化營揭牌時也同時落成,5家本地黨組織參與共建,包括幸福老人村所在的堰涇村、區中心醫院、國網上海松江供電公司、葉榭學校和松林公司等支部。紅色驛站將在黨建引領下,以葉榭社區堰涇長者照護之家黨支部為基礎,實現黨建資源在鄉村養老、公益和文化等方面的參與和共享。
示范鏈帶動鄉村振興
走進家綠農產品配送中心展示廳,松江大米、翠綠的青菜、新鮮的瓜果……各色農產品擺放在寬敞明亮的大廳里。“這些熱銷產品是我們葉榭農民精心種植的。”葉榭鎮農業專業合作社黨總支書記、上海家綠農產品配送中心總經理張春輝介紹。葉榭鎮農業專業合作社黨總支由全鎮5個農業合作社黨支部整合設立,希望通過“黨組織引領+專業合作社運營+生態產業鏈接+黨員帶頭+農戶參與”的黨建模式,打造農業產業集群,助力實現農業強、農民富。
“現在很多農民會找到合作社黨支部尋求合作,黨支部書記坐在一起商討,將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民納入平臺。”張春輝說,不僅是鎮內農民,松江乃至上海范圍內的農業合作社、涉農公司都帶著資源來對接。他希望建立一個更大的產銷聯盟,制定行業標準,提高農產品質量,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除了家綠農業合作社黨建服務點,“八十八畝田”鄉村民宿黨建服務點也圍繞“農村美”的目標,在農村環境治理、鄉村旅游、青年創業、民俗文化等方面打造黨建品牌;堰涇幸福老人村黨建服務點致力于打造黨員志愿服務活動場所,積極對接社會資源,成為社會組織黨建的模板;社區學校黨建服務點致力于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耀江公司黨建服務點涌現出了以黨員、首批上海工匠翁永平為首的技術團隊,在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黨建促進企業發展、促進科技創新上形成示范效應;客堂間黨建服務點在深化農村網格黨建模式上發揮作用,讓農民客堂間成為做實*基層農村黨建工作的陣地,推進村民自治,推動解決基層治理難題。這條黨建鏈以鎮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為源頭,示范點涉及鄉村旅游、農村養老、人才培育、雙服雙創、生態農業、社會治理等各行業各領域,涵蓋一二三產業,輻射全鎮所有村居、機關事業單位、“兩新”組織。
“全鎮共有18個黨建服務站、123個黨建服務點,我們希望‘1+6’黨建示范鏈既形成示范點的引領效應,帶動同區域、同領域、同類型黨建服務站點升級,又實現鎮社區黨建服務中心與各示范點、示范點與示范點之間的良性互動,由點及面推動基層黨建,建功葉榭鄉村振興。”莊惠明表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