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后,天水市秦州區太京鎮韋家溝村村民師文義更加堅定了繼續做好電子商務、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的信心。
韋家溝村交通不便,村里也沒有特色產業,村民收入基本靠外出務工。師文義從小心靈手巧,能夠熟練編織一些生活用具,扎糜子笤帚更是他的拿手好戲。然而,他從來都沒有想過有*還能把糜子笤帚賣到大城市去。
改變這一切的正是“電商扶貧”。
2015年年底,國務院扶貧辦發布推進實施*扶貧“十大工程”,*將電商扶貧納入扶貧政策體系。秦州區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認真落實電商扶貧政策,加大項目建設、人才培訓、推廣應用、示范創建力度,全力推進政策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努力推動電商扶貧取得實實在在成效。目前,全區已建成1個區級電商服務中心,16個鎮級電商服務站,147個貧困村電商服務點實現全覆蓋,移動和固定寬帶覆蓋率達到*,區、鎮、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起初,農民群眾并不知道電商是什么,更別提用它來銷售農產品。所以,我們采取多種方式對群眾進行培訓。”秦州區商務局電商中心主任趙光普說,秦州區利用夜間農閑時間,走進田間地頭,到農民身邊開展電商培訓。全區先后舉辦各類電商培訓64場,培訓人數超過8000余人次。
“我現在靠賣糜子笤帚還有玉米面、蕎麥面,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不僅掙了錢脫了貧,而且心情很好,脫貧致富的勁頭更足了。”師文義笑著說。
閆田軍是太京鎮電商工作站的負責人,每個月他都要負責發出上百件當地的農特產品,包括辣椒、酸菜、蕎面、水果等。“群眾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很好,但是沒有辦法賣出去,電商相當于給這些產品插上了‘翅膀’。”閆田軍說。
為了進一步推進電商扶貧工作,去年以來,秦州區積極推進扶貧車間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創新性地打造了“電子商務+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扶貧新模式。依托當地產業發展基礎,秦州區以網店、微店為紐帶,運用“互聯網+”,建設網上扶貧車間,由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組織貧困戶進行標準化生產,并由電商企業負責農特產品挖掘和網絡銷售推廣,電商服務商為農產品上線提供服務,為打通農村快遞*后一公里,吸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近就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24歲的崔建平是太京鎮田家莊村村民,在大學里學的正是電商專業。畢業回家后,他建立了自己的淘寶網店,銷售當地有特色的小吃、手工制作的生活用具等,每天訂單量超過20單,收入400至600元。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時,來自隴南的淘寶店負責人梁倩娟向總書記匯報了農村電商工作,得到了總書記的肯定,這為我繼續依托電子商務,增加當地老百姓收入增添了信心與動力。”
據介紹,經過幾年的發展,電商扶貧已經成為秦州區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2015年,秦州區被省商務廳、省扶貧辦命名為“甘肅省電商扶貧試點縣(區)”。2018年,全區脫貧10792人、退出貧困村40個,貧困發生率下降至6.95%。2019年計劃實現全區脫貧摘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