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城鄉協同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關鍵的關鍵是如何實現新型農民經營主體的確立。但長期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土地制度固化了人財物的流動,人才流動單向,城市里的人才、資金和技術無法有效進入鄉村。在鼓勵農民放下鋤頭進城打工落戶的同時,也要鼓勵適合的城里人帶上細軟上山下鄉當農民。可以探索施行“積分落戶農村”新模式,解決這個關鍵問題。
202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2.5億人,廣大農村正迎來城市人“有為養老、田園農務”的時代,尤其是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群和*戰略經濟帶聚集區的鄉村,可以以點帶面先行先試,為“高官、高管和高知”等走出一條“城市人積分落戶農村”城鄉協同人才下鄉的人力資源流動新模式。雄安新區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支點,依托京津冀協同平臺,嘗試首創城市積分落戶農村改革新路子,完全可以大膽在北京先行先試該模式,為上海、廣東、深圳特大城市起到先行示范引領,并為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協調發展探索一條城鄉協同發展戶籍改革的新路徑。
中國古代政府官員退休制度對當今頗有借鑒價值。“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是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時期官吏遵循的慣例,基本都是安排“告老還故鄉”,體現光宗耀祖和衣錦還鄉的心愿,也是為了便于回故鄉和宗族親近適應融合。“告老還鄉”制度對于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繁榮教育、推動創新有重要的積極價值。現代的“告老”踐行者,毛致用、楊善洲等“還鄉”成功的案例也是有力的證明。
當前,農民落戶城鎮戶口積極性不足,城里人想到農村去養老式、投資式、務農式創業也是難上加難。由于土地制度和行政制度存在鴻溝和障礙,城鎮戶口想變為農村戶口那是萬萬不可能。一方面農民不愿意進城落戶,一方面城里人又蜂擁想至鄉下,如何實現合適城市人群所需、所愿、所成,設定積分標準,做好試點方案,總結經驗有待鋪開。
“告老還張”或“壯年還鄉”,可還“故鄉”,也可以選擇“他鄉”。
可申請積分人群必須是城鎮戶口中資源豐富型、公益慈善型、愛鄉愛土型、技術應用型、資金富集型、農村急需型群體。對農村急需的各類高端人才提出清晰硬性積分指標,如相關農技領域工程技術人員、有實力的企業家,及當地急需的人才。同時,明確限制性、約束性、強制性和量化性權利義務指標,以及年度績效考核退出性指標。合格者,將獲得政府頒發的“農村人綠卡”,與本村農民享有同樣宅基地交易、土地承包權和流轉經營的權利,正式成為一名真正的“村民”。
積分落戶農村新模式,就是要在不大變動現有土地制度模式的前提下,尋求系統解決農村“三農”癥結問題。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產業,鄉村治理的關鍵在文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新農人的現代化。開通有效疏導城市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資金資源有序進入農村,讓部分城市的合適人群人、財、物、身和心都留在土地上,*終實現城鄉之間各類資源自由流動,城鄉差別縮到*小,城鄉文明交融互鑒相得益彰。通過城鄉協同鄉村振興之路,*終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