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土鉆采集土樣,貼上標簽,將田塊位置、面積及所屬農戶等相關信息填表登記……完成這一套流程后,又開始趕往下一個田塊。近日,在嵊州市部分鄉鎮的田間地頭忙碌的這些身影,在廣袤的田野上逐漸掀起了春耕備耕的熱潮。他們是嵊州農業部門的專家,正在開展針對全市典型種植主體的免費測土配方服務。
嵊州市崇仁鎮趙馬村是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核心區,種糧大戶費賢華流轉承包的近200畝農田成了*個土樣采集點。得益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近年來,他的單季晚稻平均畝產穩定在700公斤左右,畝均增產100公斤,而畝均化肥使用量卻減少了10公斤以上。“*的好處是施肥更有針對性,不合理的部分就可以節省下來。”費賢華說。
有近300畝承包田的長樂鎮尤家村種糧大戶呂俊,也對這項“減肥技術”頗有體會:“不但用肥總量降下來了,而且施肥結構和施肥方法更科學,產量更有保證。”
“測土配方相當于給土壤做體檢,通過檢測就能知道土壤里哪些營養不夠了,新一年就可以做到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形成*的投入產出比。”嵊州市農林技術推廣中心土肥站站長倪元君介紹說,鉀肥、硅肥可以使水稻葉子挺篤、莖稈不容易倒伏,增強水稻抗病能力,但因為對此缺乏了解,原先農戶很少用或者根本不用鉀肥、硅肥,氮肥則用量過多,而氮肥產生的游離氨基酸極易引發病蟲,反而增加病蟲害。“通過技術指導服務,越來越多的大戶掌握了正確施肥方法,增產增收作用明顯。”
“我們原先推廣的施肥方案大多是通用型的,但這次是具體到戶,可以說是‘私人訂制’版。”隨行的市農技專家顧昊男說,作為農業系統“三服務”活動的其中一項內容,目前開展的典型種植主體免費測土配方服務,針對的是全市種植大戶。首批服務的20名大戶,以水稻生產為主,也涉及蔬菜、水果、茶葉等作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