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呵護國土健康規范產業發展(圖)
呵護國土健康規范產業發展(圖)
農業網   時間:2019/3/21 8:47: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392

生物炭產業

  早在2017年中國生物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屆第二次理事會上,就有34家單位提出加入聯盟的申請,他們當中有科研院所、環保企業、能源企業、肥料企業、生物科技企業等。如今,我國生物炭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生物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陳溫福教授介紹生物炭的特性時說:“生物炭既可作為土壤改良劑、高品質能源,也可作為還原劑、肥料緩釋載體及二氧化碳封存載體,有望廣泛應用于固碳減排、水源凈化、重金屬吸附、肥料增效和土壤改良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為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土壤功能退化等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生物炭火了,但目前國內生物炭產業有點亂了。產品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如果不進行規范,生物炭產業或將“未興先衰”。我們以目前應用*多的炭基肥、生物炭土壤修復材料來舉例思考。

  產品好不等于推廣好

  “施了炭基肥后增產增效,金珠沙梨畝產在6000斤以上,梨的味道也好,糖度高、酸甜比適宜還有香味,而且果質絲滑。市場競爭力大了,價格也高了,一畝地多收入1500到2000元,帶來的效益遠遠超過投資。”河南省洛寧市馬店鎮關廟村的李應賢向我們介紹了使用炭基肥的好處,“剛開始也不敢用,試驗了一畝地,現在全用河南惠農集團的炭基肥了。”

  河南惠農集團董事長袁占軍原來不是搞農業的,通過與沈陽農業大學生物炭技術團隊合作,開始大力生產推廣生物炭肥。他告訴我們:“剛開始做時很難,從2015年開始建廠,現在已經有4個廠,產品已經推廣到8個省。炭基肥從源頭抓起,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解決了農民*頭痛的質量問題。”

  “對生物炭有個認識過程,老百姓從不敢用到試著用,現在是搶著用,我們不但在遼寧,還在黑龍江與吉林開了好幾個公司生產炭基肥。跟普通肥比,用炭基肥*完事省勁效果好?,F在看推廣沒有問題,在我們縣里產品供不應求。”遼寧金和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對炭基肥的市場沒有太多擔心,而是在考慮如何擴大產能問題。

  貴州省畢節市煙草公司依托合作社平臺,采用BOT模式與貴州時科金年聯合,在威寧建立了年處理農林廢棄物1.6萬噸,生產生物炭4000噸,炭基有機肥2萬噸的炭基肥廠。2018年1月中旬建成投產以來,到年末累計生產炭基有機肥11320噸,其中煙草用炭基有機肥8922.12噸,應用面積14.93萬畝,僅在畢節煙區就推廣11.62萬畝。對畢節煙區應用炭基肥效果的調查,綜合評價為好,煙農滿意度和認可度較高。

  一些大型肥料生產廠家也已涉足生物炭肥。據施可豐化工集團總經理孫運生透露,該公司100萬噸炭基肥項目已正式啟動,將形成100萬噸穩定性肥料、100萬噸液態肥料、100萬噸炭基肥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炭基肥的成本偏高問題已成為應用推廣的一大障礙。因此,還應開發更多的新技術來降低炭基肥成本。為此,陳溫福呼吁:“如何用更劃算的方法制作炭基肥,是產業同仁應持續攻關的領域。”目前已有多家科研單位及企業在生物質熱解炭化聯產技術創新、生物質多聯產技術、生物質高值炭化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同時,要努力解決好生產過程中相關產品的出路問題,比如焦油,尤其木醋液的應用,這些產品如果能得到很好地開發應用,那從產業鏈上來核算,生物炭的成本就能降低,從而炭基肥成本也降低了。而成本的降低,則意味著炭基肥將在市場中迸發出更為強勁的核心競爭力。

  土壤修復是機遇也是挑戰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土壤污染問題高度重視,各地區也陸續開展了農田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農田土壤絕不僅僅是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土壤退化也是引發糧食重金屬超標的因素之一。土壤健康不僅關系到農產品的衛生安全,更關乎人體的健康。因此,在農田污染治理問題上,不只是要做土壤修復,更要做土壤健康修復。

  近年來,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超過萬億斤,近年更是超過了1.2萬億斤,為穩定糧價、維護社會安定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在這連年豐收的背后,決不僅僅是強大的政策保障、巨額的生產投入和領先的科技支撐。還有用量超過世界1/3的化肥,對耕地“只種不養、吃干榨凈”的掠奪式生產方式。土壤酸化、沙化、板結,黑土層變薄,有機質含量下降,農田污染嚴重等,耕地已千瘡百孔,不堪重負。

  對此,陳溫福院士提出了“秸稈炭化還田改土”新理念:“生物炭還田是目前改良土壤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對于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和減少農藥化肥殘留效果顯著。生物炭產業的發展可以將農業廢棄物有效炭化再反哺農業,是一項利國利民利生態的朝陽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從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剛剛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全國新增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耕地保護給生物炭產業發展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已在一些地方得到應用。云南威鑫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志遠介紹說:“我們在前幾年就承擔了云南省政府環保部門的水環境保護項目,運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在萬畝蔬菜地中實施。結果表明生物炭能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尤其是在一些嚴重超量施肥、大水漫灌的農田,能節水70%,節肥50%-90%。”

  河南省洛陽市煙草公司在2018年開展施用高炭基肥修復土壤試驗示范,在全市5個縣共計推廣9600畝,使用高炭基肥496噸?;视昧繙p少20%-30%,畝施純氮控制在4公斤。使用后土壤微生物數量增多,提高了土壤自身造血能力。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國順形象地說,高炭基土壤修復肥中的多孔隙結構能為微生物繁殖生長提供“溫暖的小房間”,增加土壤微生物種群多樣性,提高土壤中酶的活性和有機碳指數。“固碳培肥,碳氮調節”的土壤保育技術理論,基本實現了農業農村部提出的“雙減”目標,為我國土壤保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用生物炭修復土壤的成本較高,一畝投入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甚至上萬元。上述項目要么有政府補貼,要么是有實力的大企業補貼,生物炭與現有土壤修復技術結合使用將是一條可行途徑。湖南永清環保研究院近年在農田土壤重金屬治理上進行技術開發與產品研制,相應技術和產品在全國多個項目上轉化應用。在加入國家生物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后,開展相應的應對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的技術開發并取得了積極進展。

  抱團取暖規范生物炭產業發展

  生物炭產業怎么發展,遼寧省生物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孟軍介紹說,參加中國生物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屆第二次理事會的成員單位形成的共識是:聯盟單位要從各自為戰變成抱團取暖,把這項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良田沃土,碧水青山。當務之急是盡快制定出臺生物炭及其相關產品的標準體系,以農用為主,取之于田歸之于田,兼顧其他。

  中國生物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以來,已為多家聯盟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如與遼寧恒潤農業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生物炭基有機肥試驗,為中農克鹽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鹽堿地種稻改良技術服務,為盟員單位提供樣品檢測服務等。

  遼寧金和福公司董事長劉金按照陳溫福院士提出的“分散制炭、集中制肥”的創新運作模式,擬在每縣招募一家具備炭基肥生產能力的合作伙伴,生物炭廠設在鄉鎮,負責向當地種植戶回收秸稈并加工成生物炭,為縣炭基肥料廠提供炭基肥原料。劉金透露,截至目前,合作建立的縣域炭基肥生產工廠已達15家,還有10多家正在洽談中。“這種模式解決了秸稈回收成本高和新型肥料推廣慢兩個難點。農戶可以用秸稈換取等值的炭基肥,一箭雙雕。”

  貴州省畢節市煙草公司副經理翟欣向我們介紹了公司“合作社回收、煙草補貼、企業加工”運作模式的創新,探索“置換模式、半商品化模式、商品化模式”3種歸集方式。置換模式:煙農收集交納煙稈,可置換合作社專業化服務或置換一定數量的炭基肥。半商品化模式:針對50畝以上的種煙大戶,合作社向煙農補貼一定的勞動力成本,幫助其清除煙稈,煙稈歸合作社所有。商品化模式:合作社按程序公布收購標準和價格,向社會直接購買煙稈。煙稈歸集后由合作社就地粉碎打包壓縮,集中儲存,交售給炭基肥廠。

  當前,生物炭基肥料研發已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支持,并已納入國家水稻、花生、馬鈴薯等產業技術體系內,為技術創新和產品創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制約生物炭產業發展的諸多其他因素還有待解決。例如,炭基肥還未被納入國家新型肥料種類目錄;對生物炭的綜合評價還缺乏統一標準;炭基有機肥中生物炭含量還缺乏經濟有效的檢測方法;炭基肥價格相對較高,各級政府在農林廢棄物歸集炭化還田方面還缺乏政策支持等。

  炭基肥價格高,主要還是制炭成本較高。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韓曉日告訴我們:“解決低成本制炭技術,實現工業化、規?;a仍是炭基肥發展的關鍵。特別是目前市場上有不是生物炭的也拿來做生物炭基肥的企業,造成生物炭基肥市場混亂。這要靠政府干預來解決市場混亂問題。”

  針對炭基肥市場亂象,很多人提出通過出臺生物炭基有機肥料的標準來解決。目前,聯盟起草的《生物炭基有機肥料》標準草案已經出爐。陳溫福院士說:“這意味著炭基肥將從有機肥中剝離出來,獨成一系。與此同時,標準的出臺將為當下超速發展的炭基肥束上一道‘規范’緊箍,真正助推炭基肥成為利國利民的新興產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j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