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國人大常委會脫貧攻堅專題調研組在經過深入調研后,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專題報告。報告指出,目前我國脫貧攻堅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仍顯不足。
調研報告顯示,一些貧困群眾主動致富意愿不強,過度依賴幫扶政策,自身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有的貧困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這反映出,變貧困群眾“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還需要進一步下功夫。
貧困地區的情況雖然千差萬別,但大都存在自然環境差、產業底子薄、脫貧路子窄等客觀原因,需要借助外部支持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正如調研報告指出的,當前的扶貧政策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幫得越來越實。綜觀各地,發展產業、扶持就業、易地搬遷等多項*脫貧方式充分考慮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實際,可以說,當前貧困人員并不難找到脫貧的路徑,難的是如何“不用揚鞭自奮蹄”,想方設法脫貧,積極主動致富。
能自立者必有骨也。對于貧困群眾來說,致富的愿望和信心就是脫貧之骨。思想扶起來了,針對脫貧的種種措施才能行之有效,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才不至于“拳頭打在棉花上”。近年來,新疆各地在推進脫貧攻堅的過程中,越來越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各種方式加強精神扶貧,涵養內生動力。目前全區正在勠力同心,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在這個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造血”能力。要注重講究方式方法,避免采取單純給錢給物、強行灌輸、生硬說教等簡單化做法,而是要更多地運用技術引領、典型示范等引導式、激發式方法,保障和服務脫貧攻堅內生動力的形成,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心甘情愿、奮發踴躍地努力奮斗、擺脫貧困。
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脫貧攻堅的任務也愈顯艱巨。2019年,新疆要實現60.61萬人脫貧的目標,較2018年任務更加艱巨。如期實現預定目標,各地除了要在推進*脫貧、打牢脫貧攻堅工作基礎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外,還需要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讓“我要脫貧”成為貧困群眾的自覺行動,為實現2019年的脫貧攻堅目標、鞏固和提升已有的脫貧成績打下堅實基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