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部分小麥已處于拔節—孕穗期。隨著氣溫升高,小麥極易發生條銹病,廣大農民朋友要高度重視,切實做好防治工作。”3月15日,在南江縣元潭鎮字庫村田間,縣農業局植保站*農藝師蔡強國、黃勇等農技人員一邊在田間查看麥苗,一邊提醒農民朋友。他們詳細講解了小麥條銹病的癥狀識別、傳播途徑、危害特征、防治方法。
癥狀識別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及穗部。苗期染病,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后期表皮破裂,出現銹被色粉狀物,用手觸摸病斑,就在手上留下銹粉。
小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產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線狀,扁平,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田間苗期發病嚴重的條銹病與葉銹病癥狀易混淆,不易鑒別。
危害特征
初期在病部出現褪綠斑點,以后形成鮮黃色的粉皰,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長橢圓形,與葉脈平行排列成條狀。后期長出黑色、狹長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條狀皰斑,稱冬孢子堆。當有效積溫在150℃-160℃時,便在葉面上產生夏孢子堆。如果早春低溫持續時間較長,又有春雨的條件,發病重,利于條銹病流行。
當氣溫上升至5℃時開始產生條銹病孢子,如遇春雨或結露,則病害擴展蔓延迅速,極易引起春季流行。
小麥感染條銹病后,影響其發育和灌漿,因而使麥粒秕廋,影響產量和品質。條銹病一旦發生危害,輕者減產10%-30%,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防治方法
①對返青的麥苗要合理施肥。做到控氮、增磷、補鉀,補充微量元素,增強小麥抗病力。同時,對土壤濕度大或雨后易積水的田塊要做好開溝排水工作。若發現有單片病葉或發病中心,除摘除病葉外,在發病區域周圍100米內應進行葉面噴霧防治。
②在小麥拔節或孕穗期病葉普遍率達2%-4%、嚴重度達1%時,畝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克,兌水45公斤均勻噴霧。
重病田塊應間隔7—10天再用藥*;也可選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每畝用30克兌水45公斤噴霧;畝用12.5%腈菌唑乳油30毫升兌水45公斤噴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