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貴州烏蒙山區滿目新綠。位于畢節市納雍縣骔嶺鎮的祠堂邊村,從房前屋后到荒山荒坡,年前種下的茶葉幼苗生長良好,有的細小枝丫上已吐出嫩綠新蕊。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備耕正當時。在祠堂邊村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村民勞作的身影。趁著清晨明媚的陽光,村民趙魏一家在栽著茶苗的地里忙著開始套種土豆。
“以前地里主要種玉米,今年初政府幫助調整產業結構,全部栽成茶苗。為保障短期收益,套種土豆能‘以短養長’。”談到產業調結構,他信心十足地說,今后只要茶葉種得好,幾斤好茶就能抵得上全年種玉米的收入。
群山環繞的祠堂邊村,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土地破碎多山石。全村平均海拔1700多米,多低溫雨雪天氣,傳統玉米種植低產低效,有的村民家“人多地少”,一年收成不夠半年吃。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像祠堂邊村這樣因山高坡陡而產業發展滯后的地方還不少。為加快產業扶貧,貴州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幫助百姓“換窮業”。
高山云霧出好茶。正是看到了貴州茶產業良好的發展前景,祠堂邊村村民在政府引導下開始調減玉米,因地制宜種植茶業。這也正好將原本不利于矮稈作物生長的山區高寒“劣勢”轉換成了培育新興產業的優勢。
祠堂邊村村支書李隆權介紹,全村從年前以來已栽種了2000多畝茶葉,大幅減少了玉米種植面積。同時,縣里每畝茶給予村民相應補助,并積極引導套種黃豆、魔芋等,以實現“調產業、不減收”。
骔嶺鎮黨委書記李踐說,扶貧產業調結構是實現山區傳統農業提質增效的有益舉措。當前,全鎮除了茶葉外,還因地制宜實施高山冷涼蔬菜、精品水果、特色中藥材等種植,差異化調整產業結構。
據了解,骔嶺鎮今年計劃調減玉米種植面積7000畝左右,并多渠道探索新型農業產業發展。
數據顯示,去年,貴州調減低效玉米種植面積785萬畝,新增高效經濟作物667萬畝,一些地方祖祖輩輩種玉米的傳統正在加快改變。
今年,貴州將以500畝以上壩區等為重點,以特色化、規模化、綠色化為方向,發展“專精特優”農產品,著力培育10個百萬畝農業生態產業。
在畢節市黔西縣錦星鎮白泥村,500多畝的連片大壩上建起了380多個大棚。山鄉春來早,走進氣溫適宜的大棚內,顏色紅潤的草莓長勢喜人。政府幫助修建機耕道、水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承包經營大棚的黔西眾農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成棟介紹,現在正是草莓上市的時節,每天除了大量往省內外發零售,周末還吸引不少人來采摘游玩,今年毛收入預計能達到300萬元。
錦星鎮黨委書記蔡成學介紹,全鎮類似這樣500畝以上的大壩有4個,過去只種傳統水稻,很難帶動百姓增收致富。如今,依托于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全鎮正加快壩區農業發展,以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以草莓為例,據測算,過去錦星鎮這樣的壩子每畝種水稻產值約2000元,而今每畝草莓的產值近萬元。“當前全鎮正在以壩區農業作為扶貧產業調結構的重點。”蔡成學說,通過流轉村民土地、優先吸納貧困戶務工等,還能多渠道增加貧困戶的收入。
責任編輯:朱瑞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