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為推動農機化轉型升級,實現農機化高質量發展,湖北進行了深入調研。
農機化對湖北三農發展貢獻巨大
湖北農機化曾在全國創下輝煌。全國*次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在新洲召開,中國*臺手扶拖拉機、*臺機耕船、*臺插秧機均誕生在湖北。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農機化發展進入了提質增效的新階段,農機化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69%,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
農機化支撐了鄉村產業發展。農機化在農業生產多個環節有增產效果,增產幅度一般在1%-15%之間。水稻播栽和收獲兩個環節實行機械化生產,每畝可節約成本110元,油菜機播同人工相比每畝增產19.7公斤,農機深松可使小麥增產9%左右。同時,農機化的快速推進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必要條件,提升了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規模化水平,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農機化促進了鄉村環境改善。通過推廣秸稈還田離田、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等綠色高效農機裝備與技術,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能差以及難以修復的老舊機械,綠色生態農機化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超過81%,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機械施肥可節省化肥30%-50%,高效植保可節省農藥30%-40%。農機化在助力農業“一控兩減三基本”方面成效顯著。
農機化助推了鄉風文明建設。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培訓各類農機從業人員300多萬人次,為現代農業建設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推動了農業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的加快普及,使廣大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駝背幾千年”的生活方式。
農機化改善了鄉村組織結構。截至2018年底,全省農機服務組織達到8000多家,農機合作社突破2600家、從業人員13.5萬人,年承擔農機作業任務4300多萬畝,服務的規模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有效緩解了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的突出矛盾。相關研究表明,2003年至2012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能替代389萬農業勞動力的投入,農機化是解決“誰來種田難題”的“武器”、提升農業競爭力的“神器”日益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共識。
農機化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農機化一方面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增加了農民受益,另一方面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農機制造、流通、維修、作業服務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2017年,省農機局聯合華中農業大學開展調研發現,農機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70.27元。按湖北農機作業水平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計算,農機化每年促進湖北農民增收超過108億元。
*聚焦,農機化短板依然突出
從發展階段劃分,湖北省農機化已處于中級階段后期,并正向*階段轉型升級,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相比、與廣大農民的期待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和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
農機服務業和裝備制造能力不強。一是農機裝備制造能力不強。湖北省是農機使用大省,但不是農機制造大省,裝備制造業發展滯后,工業總產值僅占全國1%左右。農機市場被外省壟斷。二是農機化發展不平衡。作物之間、環節之間、產業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品種選育、栽培制度、種養方式、產后加工與機械化發展不協調,機械化支撐鄉村產業作用發揮不夠。三是農機服務產業發展不充分。農機原值在20萬元以下的合作社仍占多數,農機作業邊際效益日益遞減,社會化服務質量效益不高。
服務鄉村綠色發展參與度不高。一是農機裝備結構與布局不優。存在“動力機械多、配套機具少,小型機具多、大型機具少,落后老機具多、急需新產品少,傳統裝備多、現代*少,作業能耗高、維修費用高,作業效率低、年利用率低,作業質量不穩定”等問題,農機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任務繁重。二是農機化在農村綠色發展中的參與度不夠。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機械化在服務農業“一控兩減三基本”方面的潛力還有待挖掘,在推動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剛剛起步。
助推鄉風文明建設作用發揮不夠。一是農機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培訓機構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培訓手段落后,針對性不強。二是農機化人才數量不足、結構欠佳、補給渠道不暢,尤其是熟練機手和高素質人才緊缺。三是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普及度不夠。很多農機人員觀念滯后、手段落后,難以勝任新時期農機推廣工作的新要求,難以在鄉風文明建設中持續發揮引領作用。
推進鄉村有效治理服務能力不足。一是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基層農機推廣機構網破、線斷、人散的困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觀,農機質量監督、安全監理、教育培訓、信息宣傳等公共服務能力不足。二是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農機合作社規模小、檔次低、幅射帶動能力不強;農機維修網點不健全,服務手段落后;農機流通體系不健全。
助力農民增收持續致富渠道不暢。一是農機品種、質量和作業項目不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多樣化需求,影響農業生產率水平提高,影響農民增收致富。二是購買農業機械投資較大,成本回收周期長,作業成本持續攀升、效益不高,農民依靠提供作業服務增收困難。三是基礎設施落后不利于機械化作業。湖北“七山一水兩分田”,田塊小、分散經營,大型先進農業機械難有用武之地,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發揮規模效益。
逐夢未來,奮力開創農機化發展新局面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全省農機行業必須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使農機化為強國富民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以發展農機裝備制造和服務產業為重點,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爭取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提升企業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研發適宜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等產業急需和農民急用的各類農機,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湖北制造”。深入實施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加快形成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系統解決方案,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機械化支撐。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組織,推動農機服務體制機制創新,聚力打造百億元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產業。
以推廣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為關鍵,助力鄉村生態宜居。在補貼機具分類分檔、農機新產品試點等方面突出綠色生態導向,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促進農機裝備由低檔次向高性能,由單項作業機具向多功能復式作業機具轉變,推動農機裝備均衡協調發展。加強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離田、精量播種、*施藥、高效施肥、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殘膜回收利用、飼草料高效收獲加工、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高效農機裝備與技術的推廣力度,通過機械化手段進一步挖掘節種節肥節藥節水潛力,全力服務農業“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與布局,加快淘汰老舊農機裝備,促進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應用。
以培養“一懂兩愛”農機人才隊伍為目標,繁榮興盛鄉村文化。加快構建以“高等院校為依托,農機類技工學校和縣級農機培訓機構為骨干,生產企業崗位培訓為補充”的農機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培訓機構條件能力建設,改善培訓條件,優化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能力。引導社會資本和職業教育資源發展農機職業教育,推動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優勢農機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工程創新基地、實踐基地、實訓基地。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等政策,大力培養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領軍人才和農機操作、維修等實用技能型人才,多途徑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線農機干部隊伍,使農機從業者成為鄉風文明的踐行者和農村致富的帶頭人。
以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為保障,夯實鄉村治理基礎。深入推進農機化管理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構建優化協同高效的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機公共服務能力;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爭取每個鄉鎮都建設1個有規模上檔次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健全合作社與小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化水平,夯實農機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組織基礎。
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益為核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農機化與鄉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產業調整到哪里,機械化就推進到哪里,使機械化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支持。發展農機化與“五園一區”建設結合起來,將優勢兵力集中在“五園一區”,率先在“五園一區”實現機械化,發揮機械化在提高特色優勢產業質量效益與國際競爭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發展農機化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發揮機械化在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發展農機化與“四化”同步推進結合起來,促進機械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互動。發展農機化將“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結合起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兩個積極性,推動農機化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