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艾西從沒想過,自己有*會住進樓房,成為“城里人”。
今年初,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馬艾西和家人從大山深處搬到了縣城的安置小區。“新房三室一廳,衛生間是水沖式的,房子寬敞亮堂。”說起現在的新房子,馬艾西嘴里不停地說著“喜歡”。
27歲的馬艾西是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沿嶺鄉和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三個多月前她還住在大山深處的土磚房里。
馬艾西說,他們一家6口人,擠在一間磚墻和泥墻“混搭”的房子里,家里的幾畝旱田只有種上耐旱的玉米和土豆才有點收成,公公婆婆身體不好,一家生計靠著愛人打零工和幾畝旱田艱難維持。
“一到冬天,自來水就停了,要到幾公里外的取水點打水。”馬艾西說,她家住在溝底,從溝底走到溝頂的水泥路上,至少需要一個小時。她受夠了山大溝深的生活。
聽說去外地打工賺錢多,馬艾西與愛人毅然去了上海,這也是她*次出遠門。“剛走出火車站,我就懵了。”馬艾西說,四周全是高樓,路上擠滿了人和車,她不識字,普通話又說不好,連坐公交車都不會。
由于文化程度低,語言交流有障礙,馬艾西和愛人在小餐館短暫務工后便返鄉了。
去年末,當地干部動員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搬到縣城的安置小區,馬艾西和家人決定搬出大山,住進縣城。
“起初擔心只憑我和愛人的打零工收入,無法在城鎮立足。”馬艾西說,搬過來之后才發現,她的擔心是多余的。
原來縣城的安置小區里建起了雨具生產扶貧車間,易地搬遷的貧困戶均可在車間就業。“培訓期三個月,每個月有1500元的補助。”馬艾西說,現在她已經轉正了,按件計酬,多勞多得,每個月至少有2000元的收入。
令她沒想到的是,安置小區里還建起了幼兒園和小學,市場、污水處理廠等配套設施也在建設當中,從小區到縣城只有幾分鐘車程。
“現在孩子已經在幼兒園上學了,自己每天在扶貧車間上班,愛人在縣城打工,一家人在縣城生活不成問題了。”馬艾西說,下班后她和愛人還能一起回家照顧老人孩子,這樣的生活,讓她覺得踏實。
像馬艾西這樣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在東鄉縣有5275戶28023人。東鄉縣發展和改革局數據顯示,目前完成搬遷入住的有1336戶,預計今年底可全部完成搬遷入住。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是*貧困縣,屬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近年來,當地通過實施產業扶貧、易地搬遷等一系列*扶貧政策,助力脫貧攻堅。為了讓貧困群眾從“搬得出”進入到“穩得住”“能脫貧”,當地結合資源條件和產業發展實際,依靠龍頭企業帶動,大力發展扶貧車間。截至目前,建成運營扶貧車間18處,有740多名像馬艾西這樣的貧困婦女在家門口打工掙錢,每月人均收入在2000—3000元。
“現在每個生產環節的培訓我都通過了,車間按件提成,能多做一把雨傘,就能多掙些錢。”馬艾西說,要想好日子長長久久過下去,除了好政策,還是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奮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