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合一”選舉引爆了島內南部農漁民對蔡當局執政強烈不滿的火藥桶,農產品滯銷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焦點。近日,藍營縣市首長紛紛赴大陸銷售臺灣農產品,為島內農民生計尋找出路,卻遭臺當局頻頻阻礙。但同時,臺當局又高調宣傳農產品外銷成績,綠營縣市首長也紛紛作秀,號稱將蔬菜賣到“友邦”馬紹爾群島等地,搶占農產品銷售的話語權,引發輿論強烈批評。
大陸早已成為臺灣*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更是臺灣農產品拓展外銷的*藍海。2008年兩岸重啟制度化協商,“大三通”后運輸時間大大縮短,臺灣農產品向大陸出口量快速上漲。2010年兩岸簽署ECFA,大陸進一步打開市場,將臺灣18項農漁產品列入早收清單。2011年早收清單執行的當年,臺灣對大陸農產品出口值即大幅上漲127%,2013年大陸取代日本成為臺灣農產品出口*市場。2008-2018年10年間,臺灣農產品對大陸出口占比從11.3%提升至23.2%,出口金額從4.37億美元大幅增至12.68億美元。
隨著大陸人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對臺灣高質量生鮮水果、漁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福建等地對臺建立了快速檢驗檢疫以及通關渠道,臺灣釋迦、蓮霧、菠蘿、蜜棗等生鮮水果以及石斑魚等漁產品能用*短時間進入大陸市場,配合高速的物流體系,當天就能分撥至全國各大城市。據臺灣媒體報道,2018年臺灣生鮮水果外銷金額為1.3億美元,其中對大陸出口超過1億美元,占比高達90%。
臺灣內需市場狹小、小農戶居多、行銷能力差,蔬果等農產品豐產時若外銷不暢極易發生價格崩盤,重傷農戶利益。但蔡英文上臺后,無視大陸市場對臺灣農產品的重要性,一方面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對大陸市場充滿敵意,極力推動農產品外銷至與臺灣同質化極高的“新南向”目標國市場,無異于緣木求魚;另一方面則在北農、農委會等機構進行政治酬傭,大量安插非專業人士擔任要職,導致災情發生不能及時處理。2018年臺灣多種蔬果均出現“谷賤傷農”慘況,屏東的香蕉跌至每公斤1元新臺幣、菠蘿、荔枝、木瓜等批發價不如往年的一半、高麗菜在路邊堆積如山,每顆僅5元新臺幣,“三顆高麗菜換不到一個茶葉蛋”,引發民進黨傳統“票倉”、南部地區農民的強烈不滿,甚至打出“民進黨不倒、臺灣不會好”的標語。
當前,大陸已成為全球*的農產品消費地區,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需求強烈。兩岸可通過民間平臺,一方面建立應急采購機制,協助臺灣農民解決豐產時期的短期滯銷問題;另一方面,探討建立長效、集中采購機制,打通臺灣小農戶與大陸電商的連結,將更多優質臺灣農產品引入大陸市場,實現臺灣農戶與大陸消費者的雙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