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萬物復蘇,春耕生產即將陸續展開,農業生產資料也將隨之迎來購銷和使用旺季。每當這時,農資市場上的各類農資產品真可謂五花八門,各大賣家競爭激烈,有的還送貨上門、送到農戶地頭。然而,此時也正是不法商家猖獗的時候,各類假劣肥料趁此時機也魚龍混雜地流入農資市場。如果對此防范意識不強,假劣肥料一旦播撒到田地,農民的付出和憧憬也會隨之付諸東流。假劣農資不但擾亂了市場,還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安全,選購需擦亮眼睛。
臨沂市蘭陵縣某農資超市,當事人聶某在經營過程中,銷售“紅牛”字樣作為字號名稱的硫酸鉀化肥,而“紅牛”是深圳德鉀鹽貿易有限公司注冊商標。蘭陵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在檢查中發現當事人涉嫌在經營中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經批準立案調查。經查,當事人購進肥料70袋,進貨價180元/袋,銷售6袋,貨值12660元,獲利60元。當事人未經商標持有人許可,擅自使用他人商標,侵犯了商標持有人利益。2018年1月5日,蘭陵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向當事人送達了蘭陵市監聽告字〔2018〕第20號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陳述、申辯,也未提出聽證的要求。當事人涉嫌銷售侵犯注冊專用權的商品經營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六十條之規定,對當事人依法作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60元,罰款19940元的處罰規定。
2018年5月11日,蘭陵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對轄區農資店銷售的肥料進行抽樣檢查中,發現蘭陵縣某農資店銷售的肥料為不合格產品,予以立案調查。經查:該農資店當事人于2018年5月從云南某肥業有限公司購進肥料,購進價為2600元/噸用于銷售。2018年5月17日,經安徽經緯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檢驗為不合格產品,至2018年5月18日送達檢驗報告時該批產品未賣出,共計貨款11700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相關規定,對當事人依法作出責令停止銷售,沒收不合格化肥,罰款人民幣15000元的處罰。
部門行動:
規范農資經營,嚴查假(仿)冒品牌化肥的違法行為。
為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經營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保障全市廣大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市自2月20日起,在全市部署開展市場監管重點領域十項集中整治行動。其中,集中開展的農資市場專項整治,主要圍繞保春耕等重要時間節點,以化肥、農機及其配件等為重點,嚴格落實農資經營戶亮證亮照經營和“兩賬兩票、一書一卡”制度,嚴厲查處不符合標準、虛假標識及無證生產等農資質量違法行為。加強標準化、認證、計量、質量執法,依法打擊生產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或明示標準的產品、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違法行為。
整治中,將以農資批發市場、集散地、鄉村農資銷售點、鄉村流動商販等為重點單位,嚴厲查處農資經營中的違法違規行為,進一步規范農資經營行為,防止假劣農資流入市場。一是針對假冒偽劣農資開展專項整治。嚴厲查處虛假標注有效成分、肥料產品標稱具有農藥功能、標簽標識混亂等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大農資商品*的保護力度,嚴厲查處假(仿)冒品牌化肥的違法行為,加大對利用廣告或其他手段對產品質量、功效和適用范圍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查處力度,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二是針對新型肥料開展專項整治。針對近年來市面上大量元素水溶肥、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不斷增多,對市面上的新型肥料進行專項抽檢,對抽檢不合格的新型肥料進行立案查處。三是針對群眾反映問題比較突出的農資進行專項整治。加大對不合格和劣質肥料農資產品的查處和抽檢力度,充分發揮和運用“12315”投訴舉報機制,嚴厲打擊不合格農資和其它擾亂市場秩序、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法行為,切實維護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消費提醒:
春耕即將到來,農資產品如何購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農業農村局鄭重提醒廣大農民消費者,在購買使用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商品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留心查驗經營者的證照。購買農資,尤其是農藥、化肥、種子時,首先要查看經營者的資質,即經營戶店內有無懸掛營業執照以及《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農藥經營許可證》等經營許可。不要圖方便購買無證照、走鄉串戶的流動經營者的農資或者假借送科技下鄉宣傳而銷售的農資商品。
二、挑選一些信譽較好的化肥經銷單位購買化肥,購買時盡量選一些知名品牌或曾經使用過、效果不錯的化肥。要仔細查看農資包裝是否規范,標簽是否完整,有無合格證、廠名廠址、商標標識、生產日期、保質期及使用說明等。不要購買超過保質期、包裝破損或無包裝、標識不清或標識不全的農資商品,更不要貪圖便宜購買質量低劣的農資商品。
三、留心索要購物憑證。購物憑證是消費者維權的重要依據,經營者有義務為消費者提供購物憑證,并將購物的日期、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價格等主要項目填寫清楚,簽名、蓋章交予消費者。
四、留心科學使用方法。要認真閱讀農資商品使用說明,清楚其適用范圍和禁忌事項以及正確的使用方法,避免因使用方法不當而造成農業生產的損失。
五、不要被新概念迷惑,有些產品打著高科技的幌子。在包裝上大做文章,標以“生物”、“活化”、“綠色”等高科技名稱,實際是一般產品。
六、留心維權。要注意將農資商品購貨憑證、包裝袋、說明書等妥善保管,并留有少量樣品,如發生問題時可作為投訴的證據。若發現假冒偽劣農資產品或出現消費糾紛時,應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農業部門和消費者協會等及時反映舉報。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