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土面積狹小,2010年的全國農用地總量僅為459萬公頃,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約為390萬,農戶人均農用地面積為1.18公頃,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然而,在資源稟賦極其不足的條件下,日本政府及時調整農業方向,發展生態農業,逐步實現了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等多項目標。
基于土壤改良的有機農業
日本目前注重有機農業的發展,即在生產中不采用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農戶通過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利用秸稈還田、施用綠肥和動物糞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養分循環;同時,采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蟲草害;采用合理的耕種措施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產體系及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初日本的有機農業是從土地整治和改良開始的。在日本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曾經因為農藥、化肥的過量施用,造成土壤的板結、酸化、鹽漬化、水資源污染等問題。意識到“化學農業”弊端之后,日本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整治和改良。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就開始推行這一計劃,一直到21世紀*個10年才基本完成。該計劃主要是將原本小片、分散、坡度高且難以適應機械化耕作的水田標準化,通過工程改造,統一為長100米、寬30米、水平高度小于2.5厘米的“標準水田”,以方便機械化作業。這一措施,通過零碎農田重新規劃,將日本分散的農田加以集中,并在此基礎上,為改造后的水田提供良好的農業作業輔助措施,如興修排灌設施、平整農田道路、加強農田連片等,有利于耕地標準化作業和管理,使新的農業作業區能夠適應機械化耕作。在耕作方式上采取輪作休耕,保持生物多樣性平衡。
日本農地改良成效十分顯著,截至2015年,日本全國共建立了4710所土地改良區,共新造農地110萬公頃,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4,有效彌補了耕地的非農占用。盡管受工業化、城鎮化影響,日本的耕地面積總體不斷下降,但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農業機械化、精細化、生態化
由于國土面積狹小,可用耕地面積有限,地形并不利于農業耕作,農戶的農業生產往往以家庭經營方式為主。日本80%的國土為山地和丘陵,耕地面積僅為國土面積的13%。相比美國的大規模機械化模式,日本結合自身實際,走上了一條獨特的小規模精細機械化模式。到目前為止,日本基本已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水稻栽插和收獲的機械化普及率分別達到98%和99%。
日本現在已經有一整套相當成熟的種植規范,如果按照嚴格的流程進行種植,即使是毫無種植基礎的小農戶,也能種出高品質的農產品。日本重視農業生產中配套的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灌溉流壩、水塘等遍布日本鄉村。截至2015年底,日本的灌溉水塘多達30萬處,其中面積在2公頃以上的水塘接近7萬個。
日本注重新型肥料和功能性肥料的研制與應用,在生產中重視再生資源的利用。例如,將家畜糞便經堆放發酵后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將污水經處理后得到的再生水用于農業灌溉等,這都是充分利用農業再生資源的措施。發展多樣的水稻種植模式,稻作-畜產-水產三位一體,即在水田種植稻米、養鴨、養魚和繁殖固氮藍藻的同時,形成稻作、畜產和水產的水田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
農產品的高附加值與安全化
日本通過精細化的工業種植,生態化的生產,生產出高品質、高附加值的高端農產品。日本農業發展則倡導精細化的生態種植,且已形成其精致農業的特色與招牌。日本注重產品精美包裝,并和產業化農產品加工品進行配合銷售。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發展受到重視,涌現出一大批“小而精”的農場類型代表。
日本對農產品質量的控制,從構建風險監測和評估體系、監管體系建設、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標準體系、認證認可體系、預警體系、應急體系、教育培訓體系等抓起,形成了消費者廳、食品安全委員會、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動省四部門協調質量監管,直接面向農戶、生產業者、銷售商、消費者實施監管,注重從源頭控制到餐桌的全鏈條農產品質量監管機制。中央食品農產品部門、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生產業者、消費者共同協調,責任共擔,具有日本自身特點的質量管理體系,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