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把100多箱蜜蜂運到延安延川縣采洋槐蜜,喜獲豐收。”
1986年吳鉆才初中畢業,姐夫鄒宗滿是個養蜂人,因蜂群多,缺少幫手,就把他帶出去養蜂。他隨姐夫到江蘇、遼寧、內蒙古放蜂,學養蜂技術。姐夫看他能吃苦耐勞,腦子靈活,第二年,就送給吳鉆才15箱蜜蜂,每箱價值約15元,總價值200多元。
就這樣,吳鉆才在1987年以15箱蜜蜂起家,開始從事自己的“甜蜜事業”。上半年,他在村里照料蜜蜂的同時,做好籌集資金、打聽蜜源、定好路線等方面的準備工作。下半年,他帶著15箱“寶貝”前往云南、四川、陜西、青海等地,游走于鄉野之間,一路追尋著花期,如同辛勤的小蜜蜂那樣尋花采蜜。一年下來,收獲蜂蜜800多公斤、蜂蠟20公斤、蜂王漿10公斤、花粉5公斤。
1988年,吳鉆才因上年蜜蜂生產旺盛,蜂群擴大至33箱。他帶著蜂群走云南至青海采蜜路線,下半年運到江西放養,因為天氣、花期等原因,效益欠佳。1989年因缺資金,沒有外出。
1990年吳鉆才借了一筆錢,同愛人曾春雅一起走北上路線。他們先到上海,采油菜花蜜,而后赴江蘇、遼寧、內蒙古采洋槐蜜等,下半年運回白沙過春節。1990年到1999年的10年間,吳鉆才和曾春雅維持33箱的養蜂規模,有盈利也有虧本。
2000年,吳鉆才的養蜂規模擴大到88箱。這一年收獲頗豐,產蜂蜜4700公斤、蜂蠟120公斤、蜂王漿60公斤、花粉30公斤。這年開始,蜂群運到江西省高安縣過冬,從此離開了老白沙。
2001年,蜂群繁殖擴大到138箱。2002年因造白水坑水庫移民到鳳林鎮白沙村建房。2008年,蜂群擴張到150箱,吳鉆才和妻子忙不過來,就帶18歲的女兒吳夢霞一起去養蜂,沿著“安徽-山東-北京-天津”的路線,處處遇到好花期,喜獲豐收。這一年得蜂蜜8000多公斤、蜂蠟200多公斤、蜂王漿100多公斤、花粉50多公斤。賺到了錢,他將家里的房子裝修一新。2016年12月,花20萬元買了東風本田小汽車一輛。
養蜂是一份先苦后甜的“甜蜜”事業,養蜂人每次遷徙,必備“游牧部落”的帳篷,過著“游牧生活”。剛開始,吳鉆才住的是用杉木棍撐起的帆布帳篷,夏天低矮悶熱,秋冬透風寒冷。1996年住進木板篷,房長4米、寬2.4米、高2米,不再受凍遭風雨的苦了。2000年后,木板篷面積增加到16平方米。燒飯開始用煤油爐,照明是煤油燈。2003年后,用上了液化氣罐和太陽能節能燈,配置接收衛星電視功能,走到哪里,電視機、影碟機就看到哪里。
在養蜂實踐中,吳鉆才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效益。他改蜂箱的原始式內包裝為壓條包裝,震動蜂群的聲音小,幾乎不需要多消耗飼料,勞動強度輕,速度快,效率高。養蜜蜂160箱,當年老式包裝要6個人,如今2個人就行。
養蜂人*重要的一件事是運蜂轉場。當年,火車是常用的運輸方式,每到一個地方養蜂,吳鉆才就會事先掌握好火車列次,想方設法聯系運輸隊。從一個蜜源駐扎地到火車站,先要把蜂箱抬到汽車運輸點,運到車站后再把它們放進火車車廂。一個蜂箱重量大約有35公斤,他*只能用扁擔挑起兩個。*遠的*挑著蜂箱走了20多里路。現在,運輸方式簡便,全國各地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火車運輸逐漸被淘汰。吳鉆才帶著100多個蜂箱,主要用汽車裝貨接貨,感覺十分輕松簡單。以到延安為例,往年汽車、火車起碼要跑三天三夜,如今汽車運輸直達,只要*一夜就行了。
養蜂采蜜關鍵是掌握各地花期。吳鉆才說,過去通訊不便利,外出闖蕩多憑老經驗。在現今互聯網信息化時代,要知道哪里的花期,只要用手機與各地的朋友聯系一下,就知道了,十分方便。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