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各類現代化農機成為春耕春播中的主角。據了解,今年國家繼續穩定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中央財政擬安排180億元對農機購置進行補貼。此外,今年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突出綠色、需求導向,對保護性耕作、殘膜回收、秸稈處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機械裝備,以及丘陵山區、特色產業急需的農機新產品,實現應補盡補。
如何理解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綠色導向?這對農戶選擇農機有哪些啟示?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張宗毅認為,前些年農業發展方式粗放,屬于資源消耗型農業,單位耕地面積的水、肥、農藥用量都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華北地區地下水已經超采,形成漏斗區,要下到幾十米甚至100米才能采到地下水;我國化肥平均用量400公斤/公頃,某些地區甚至高達600公斤/公頃,是世界公認警戒上限225公斤/公頃的1.8倍以上。同時,農業生產的廢棄物,如畜禽糞便、農膜、秸稈等資源的回收和綜合利用也做得不好。這樣的農業難以持續。因此,農業農村部提出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的具體措施。農業機械是圍繞農業生產服務的,因此要大力發展能配套這些措施的農業機械,比如節水灌溉機械、高效施肥施藥機械、畜禽糞便處理和秸稈綜合利用相關機械。此外,農業機械本身也要節油降耗。
根據中央精神,今年的農機補貼還強調了需求導向。據了解,春耕期間全國預計投入農機具2200萬臺(套)以上。180億元補貼是否充裕,是否能做到應補盡補呢?
張宗毅認為,前些年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不夠用,一些省份就會通過指標來進行控制,優先補貼某些類別的機械,因此無法滿足農戶的全部需求。同時,有些省份還通過累加補貼扭曲了農民的實際需求,當累加補貼超過一定額度的時候,農民就會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農業機械,進而占用補貼資金,限制補貼資金使用效率。2018年開始,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要求敞開補貼,即農民只要有需求并且補貼機具在補貼范圍內的,都應該補貼,不鼓勵地方累加補貼。如此一來,能更加真實地反映農民需求。據央廣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