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云南:農業“走出去”科技促共贏
云南:農業“走出去”科技促共贏
農業網   時間:2019/3/26 16:04:00  來源:中國科學報  閱讀數:415

  陸稻、小麥、馬鈴薯、甘蔗等一大批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云南農科院)選育出的糧經作物品種已在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引進并示范推廣。農業科技創新為周邊國家帶來發展的希望。
  
  作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門戶,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云南農科院更是肩負重任,篤力前行。“云南是暢通‘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我們云南農科院就是要充分運用這一有利時機及區位優勢,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合作,支撐和引領‘農業走出去’戰略。”云南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學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如是說。
  
  目前,云南農科院通過平臺的搭建、建設人才隊伍等方式,已和40多個國家和20多個國際組織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長效機制,成效顯著。
  
  “引進來”和“走出去”
  
  水稻是世界性重要糧食作物,但全世界稻作區在水稻某些重要生育階段遭受旱害威脅的面積占總面積的50%以上。隨著耕地面積減少和水資源日趨短缺,陸稻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逐漸受到重視。
  
  “云南有豐富的陸稻資源,但我們研究發現云南陸稻資源在耐冷性方面是國內外*為特殊的,對酸性土、缺磷缺鋅的耐性也很強。但總體而言,多數植株高大、株型披散,對葉稻瘟的抗性較差,抗旱性突出的材料不多,傳統陸稻生產水平很低,投入少、單產低、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十分突出。”研究陸稻三十多年的云南農科院研究員、國際合作處處長陶大云告訴《中國科學報》。
  
  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經外國專家牽線搭橋,從1991年起,云南農科院開始了與國外長期的陸稻合作研究,并逐步成為國內陸稻資源*為豐富,擁有水稻抗旱及適應陸生(直播特性)遺傳特性、近等基因系、可供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利用的分子標記的研究機構。其對陸稻的研究利用始終走在前列。
  
  在此基礎上,他們利用引進資源育成“云陸29”“云陸52”“云陸101”“云陸103”“云陸140”“云陸142”等陸稻新品種并通過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我們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方法,將陸稻抗旱、適應陸生的特性轉移到目前推廣的主要優良水稻品種中,快速、高效將陸稻與現代水稻改良品種相結合進行遺傳改良。該策略育成的陸稻新品種在旱地上直播種植且具備水田環境下產量的表達,展現出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陶大云介紹。
  
  陸稻引智成果在云南省陸稻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還提供到緬甸、老撾、柬埔寨、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巴西以及非洲的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亞等國種植應用,科技創新讓這些國家共同受益。
  
  此外,記者了解到,云南農科院選育的雜交秈稻軟米品種“云光14號”、陸稻品種“陸引46”先后通過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的新品種審定,“云光17號”獲準在巴基斯坦進行商業銷售等。“云光”系列品種在越南、老撾、緬甸、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年示范推廣27萬畝,玉米云瑞系列4個品種在國外推廣面積為14萬畝,馬鈴薯7個品種在國外推廣應用4.3萬畝。
  
  搭建交流合作平臺
  
  李學林介紹,云南農科院承擔著云南省全局性、關鍵性、戰略性重大農業科技問題的研究任務,同時也肩負著國家面向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輻射中心建設的重任。如何織好這張“輻射網”,關鍵在于搭建穩定的合作交流平臺,發揮其主導作用。
  
  由該院主導成立的“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和“中國—南亞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是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建立的多邊、多層次的農業科技交流合作機制平臺。
  
  其中,通過“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平臺,6國交換、試驗品種264個,推廣示范適宜品種38個,示范面積近6500公頃。在適宜品種中,陸稻平均增產31.1%,大豆平均增產11.1%,甘蔗平均增產33.3%,馬鈴薯平均增產10.5%。
  
  2017、2018年云南農科院又定期主持召開“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創新研討會”,2017年倡導成立“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為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間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的主渠道、主機制、主平臺,目前創新聯盟成員單位為37家。加上“云南農業走出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構成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輻射中心的“輻射網”。
  
  云南農科院副院長戴陸園表示,一大批跨境合作平臺的建成,確立了該院在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在中國—南亞農業科技合作中的先導地位,為提高云南乃至我國農業科技在南亞、東南亞的地位與影響,從而積極推動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農業“走出去”等奠定了良好基礎。
  
  這樣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合作模式,正是云南農科院獨有的名片。
  
  培養國際人才隊伍
  
  不斷輸送*科研人員到國外進行合作研究和學習,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同時引進發展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是云南農科院科研實力經久不衰的“秘訣”。這些人才已經成為流動創新力量和生力軍。
  
  陶大云介紹,那些引進的發展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作為流動的創新力量,在云南農科院科技創新中起到的助推作用逐漸彰顯。他們歸國后還可以成為云南農科院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農業科技輻射中心的“輻射點”。
  
  自2015年*實施杰青來華工作項目以來,共引進50名來自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緬甸、埃及、埃塞俄比亞等國家的杰出青年科學家。此外,目前還有3位高端外國專家在該院工作,如云南農科院糧作所連續第7年聘請的美國籍科學家Daniel Paul Jeffers博士,就來自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
  
  “積極培養、引進國際合作科技人才隊伍十分必要,他們是國際合作交流的后備力量,也是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輻射中心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李學林說。
  
  為此,云南農科院將加大國際型人才培養力度。戴陸園表示,今后5年,力爭選派100名以上*科技人員特別是青年科技人員到國外知名機構開展中長期合作研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人才。
  
  作為云南省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的先行者,云南農科院在“走出去、請進來,聯合創新”中做出了特色,創造了經驗,未來還將積極探索,不會止步于此。
  
  李學林介紹,接下來,云南農科院將通過啟動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培養一批青年國際型人才、引進一批高端外國專家和杰出青年科學家、創建一個世界作物園、支撐一條跨境農業產業經濟帶,培養、強化學術技術優勢,以強化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聯合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輻射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gll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