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山市鳳林鎮鳳溪村,有一個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家庭農場——夕實家庭農場。不過,走進農場的大棚,你會發現里面種滿了各式各樣平時難得一見的蔬菜、水果和中藥材。這個大棚的主人名叫孔煒,之前吃過單一規模種植的虧,現在他正在研究一種適度規模種植新模式。而這一片30畝的大棚基地,就是他的“試驗田”。
一度追求規模,結果虧得一塌糊涂
幾年前,孔煒的家庭農場曾是塊“網紅地”。那時,隨意找一個大棚走進去,密密麻麻的玫瑰花以及在花叢中忙碌采摘的工人,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鄉間美景。很多開車路過此地的人,都會下車拍照,或直接買一大束鮮花回家。“當時覺得鮮花市場潛力大,于是一下子種了幾十畝地,沒想到事與愿違。”孔煒說,那片大棚玫瑰花確實賺足了人氣,卻沒有給他帶來預想的收益。“2月14日西方情人節的時候氣溫*冷,農歷七夕情人節又是一年當中*熱的,這樣的氣候環境幾乎很難種出好花。平時氣候好的時候,花種出來又賣不起價錢。”
于是,在氣候與市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看起來很美”的玫瑰花讓他虧得一塌糊涂。不僅如此,同樣采取大規模方式種植的當季蔬菜也沒有讓他獲得預期收益,“那一年,虧掉了20多萬元”。“當初看別人都是規模化種植,覺得應該能產生很高的效益,沒想到事實并非如此。”孔煒說,單一品種在江山乃至衢州的市場容量很小,供給外地又沒有價格優勢。
適度規模種植,意外獲得驚喜
忙碌了一整年,算下來卻虧了幾十萬元,這顯然不是一個農業創業者想要面對的尷尬。從2016年開始,痛定思變的孔煒,決定嘗試一種全新的種植模式——適度規模種植。“全部都靠自己一步步摸索,失敗了就重新來,成功了就繼續做。”
幾天前,筆者來到孔煒全新打造的種植大棚。“蕓豆種了15畝,花菜種了8畝,紫山藥種了2畝,蘆筍種了2畝,冰菜種了1畝,一個大棚里大概種了幾十個品種。”孔煒邊走邊介紹,“你看這個冰菜,去年才開始試種,種了200盆,摘了一茬,過段時間又會再長,可以再摘一茬。現在種的這些冰菜全部運到了東方超市去賣,一盒批發價就要15元左右。”
在蕓豆種植區內,幾個工人正圍坐在一起剝蕓豆。“新鮮的嫩蕓豆直接摘下來,運到農貿城去賣,老一些的蕓豆,還可以剝出來賣。”“以前一年虧20多萬元,現在一年賺20多萬元。”因為開始嘗試適度規模種植,種多少賣多少,孔煒的蔬菜大棚開始轉虧為盈。孔煒說,現在大棚基地里種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像紫山藥、冰菜之類的新品種,這些新品種其他家庭農場種得并不多,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
越種越著迷,大棚成為“試驗田”
除了在大棚里種植特色蔬菜,孔煒也嘗試種中藥材。白及是他目前種得*多的中藥材品種,一共種了15畝。“考慮到白及4年才收獲*,我覺得可以在上面套種一些其他東西。”孔煒說,剛開始以為百香果的葉子可以遮陰,他用百香果與白及進行套種,后來發現百香果需要經常修剪,管理跟不上,他就選用紅美人柑橘與白及套種,目前長勢還不錯。
現在,孔煒的大棚基地里,套種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火龍果與小香薯套種在一起,蔬菜與竹蓀套種在一起,柑橘與中藥材套種在一起……利用作物不同的習性與喜好進行有針對性的套種,這是孔煒日常工作的興趣所在,“這里已經成了我的一片‘試驗田’,有時候呆在這里一研究,*時間就過去了。”
當天,筆者看到有一個老年游客團正在孔煒的種植大棚里觀光,不少老年人看到一個大棚里種了這么多稀奇的品種,不禁嘖嘖稱贊。看到一些新鮮玩意兒,忍不住買一些回家嘗嘗鮮。孔煒說:“以前,我以為*化地利用土地資源,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但是在真正實踐后卻發現,這并不適合每一個創業者,特別是初創者。相反,結合具體的市場行情與走向,通過適度規模種植的模式,讓每一塊土地得到合理化的利用,反而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船小好調頭’,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孔煒說,自從嘗試了適度規模種植,現在對于這個種植大棚有了更深的感情,里面的每一個區域都會給他帶來意外的驚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