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人。據統計,目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體規模超過1500萬人,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人才振興的亮點。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加速涌現,規模初顯,“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有了更有力的人才支撐。
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開山屯鎮船口村,一提到玄熙楠,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這個85后年輕人,既是鄉親們眼中的“能人”,也是他們心中的“領頭人”。
2014年,在外創業有成的玄熙楠回到船口村時,發現村里的青壯年多數出去打工,農民的種植方式還比較落后,多數村民收入微薄。幾經考慮后,玄熙楠決心回村里再創業。
2015年,玄熙楠利用在外打拼積累的資金及申請的貸款共175萬元,承包了村里的67公頃土地,購買了自走式玉米收割機、免耕播種機等農機具,創建了熙楠玉米種植專業農場。
然而這第二次創業,遠沒有*次來得那么順利。創業初期,玄熙楠遇到了各種問題:玉米種子選擇不當、技術不熟練、病蟲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結果是產量下降。
“年輕人就該堅持自己的夢想,既然選擇了,就要咬著牙干下去!”玄熙楠頂住壓力,總結教訓。對于自己農業技術方面的欠缺,他除了走到田里為玉米打藥、施肥、除蟲,余下來的時間就到網絡上、書本中學習查閱相關品種選擇、種植、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每天堅持寫讀書筆記,不懂的就請教種植大戶,咨詢推廣站的技術員。為了打開市場,他還通過網絡、微信等平臺多渠道解決銷路問題。
努力沒有白費,第二年,農場就創造了銷售額130萬元、純收入60多萬元的驕人“戰果”。
致富不忘眾鄉親。玄熙楠主動把村里很多困難戶招入到了專業農場,讓他們以土地入股,還免費為他們提供農機。在玄熙楠的示范帶動下,更多村民也開始發展規模經營,并希望加入他成立的專業農場。目前,玄熙楠經營的專業農場面積達到215公頃,擁有各類農業機械8臺套,年產玉米240噸、水稻120噸,年收入300多萬元,成功帶動周邊50多戶村民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