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9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中的一連串數據,折射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加速的步伐。
另一方面,報告也用數據再次強調了一個重要事實:傳統農業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和時代要求,農業要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日前,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下發了《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被作為重點工作目標確定下來。
這一重要內容的闡述,進一步強調了科學技術進步對農業的重要引領作用,也為我國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了目標。
盤點當下,科技貢獻率不足是短板
縱向比較來看,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上世紀70年代的不足30%,發展到現在的57.5%,基本實現了翻番。但是橫向來看,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60%以上乃至80%的貢獻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隨洋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正在大踏步向著集約化、自動化、規?;较虬l展。但是在具體的農業生產活動中,作為個體的農民,受文化素質等條件所限,很難在關鍵技術突破上發揮主要作用,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而農業產業化的不斷升級,讓科研機構和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主力軍作用日益凸顯。
解決痛點,企業核心技術是關鍵
“剛剛出臺的《意見》中指出,要支持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產權創造與應用,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這些內容與我們企業近幾年的發展之路是高度一致的。”內蒙古荷馬糖業總經理麻志明說。
“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農業企業將會是決定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強化創新驅動戰略在農業生產領域的體現,千方百計突破農業關鍵技術,是企業的擔當,也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蓋志毅總結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