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像錢教授這樣的‘土壤醫生’,我們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的底氣就更足了。”陽春三月,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魏營鎮大棚種植戶魏秀江望著大棚外滿車剛采摘下來的絲瓜、茄子、辣椒等農產品,笑得合不攏嘴。瞧著這大棚里忙忙碌碌,一派生機,有誰能想到在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資源環境科學系主任錢曉晴教授帶領團隊駐村前,這里的大棚差點顆粒無收。
近年來,我國大棚蔬菜生產發展極為迅速,逐漸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隨著大棚種植年限的增加,蔬菜種植普遍從“高產高效”變成“低產低效”,不少瓜農為了促進生產,加大肥料的使用量,卻陷入“越不長越施肥,越施肥越不長”的生態怪圈。
為什么大棚瓜菜在連續種植幾年后,就會出現光施肥不長個的現象呢?錢曉晴解釋說,這是由于大棚土壤缺少雨水淋洗,養分經常隨蒸發水移到表層,施用過多的肥料,如果不能及時被植物吸收利用,就會在土壤中很快積累起來。大棚生產“營養過剩”問題又稱為土壤次生鹽漬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鹽分積累在土壤表層的現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