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目前還是農民主要的社會保障,盡管農民工進城的數量不斷增加,但農村土地對農民來說,是保持生活樂觀的底氣。我們不能盲目地讓他們把土地流轉都出去,而可以通過生產托管,把這部分小農戶和零散土地,與現代農業銜接起來。”近日,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巡視員冀名峰在首屆中國農業服務者大會上,就解讀《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服務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時表示。
《意見》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個關于生產型服務業的政策文件。冀名峰作為起草人之一,對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著深刻的了解。他表示,小農經營是我國主要的農業經營方式,這也是我國的基本農情和國情。但是長期以來,小農戶在對接新技術和大市場的能力還不足,種地熱情不斷減退,農業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占比也在不斷下降。“而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沒有土地優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經營成本極高,依靠土地流轉來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做法是不劃算的。” 冀名峰提出,農業生產型服務業可以破解這些難題,下一步要提高生產托管對小農戶的覆蓋率依靠生產托管,幫助小農戶提高效率,幫助新型經營主體降低成本。
據他介紹,2018年,全國的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500萬畝,收益達26億。“生產托管是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主要模式,而農業生產型服務業也是現代農業*的代表。”冀名峰建議。在對接方式上,可以采取“服務公司+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發揮基層集體經濟組織的力量,解決好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問題。
會上,清華大學中國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也認同這種看法。“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僅要瞄準降成本、賣好價等關鍵問題,還需要著眼于新產業、新業態,將農旅、農商、農文結合起來,讓生產型服務業走向生活型服務業,形成‘主體多元、功能完備、融合規范、共享共生’的農業服務新生態。” 張紅宇說。
在當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上,張紅宇建議,可以借鑒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發展方式,培育職業化、工匠化的服務組織,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到戰略性的地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離不開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今天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完整的產業,未來農業生產性服務大有可為。”
首屆中國農業服務者大會由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聯盟舉辦,以“合作·共生·新生態”為理念,是我國*聚焦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舉辦的高規格大會,吸引了農業農村部、權威科研單位以及農業服務行業龍頭企業等各領域共500余人參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