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上行之爭日漸由產品之爭演變成供應鏈之爭,希望地方政府抓住農產品上行的核心,積極培育本地新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畢竟,得供應鏈者得天下。”北京農業生態研究會執行會長李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當前,農村電商擴展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優化和重組了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重構了農產品產業鏈,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李建華分析認為,農村電商要解決長期困擾我國農村發展的農產品滯銷、農民增產不增收等問題,實現農產品上行的穩定供給,就需要打破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參與者眾多、流通環節層級較多且層層加碼、供應鏈節點的銜接不通暢等瓶頸問題,培育和完善新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
在李建華看來,新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要求供應鏈的生產、采購、加工、流通、銷售等各環節都要通過互聯網去改造和匹配供需,要求短流通、短操作、配送及時,它是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讓需求信息貫穿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降低農產品損耗、提升產品的高附加值,提高客戶的體驗感。
“抓質量”:鼓勵農產品深加工
與傳統的銷售渠道相比,農產品電商具備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了交易對象不確定的無效運輸,縮短了流通時間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單次流通批量小、流通價值較低、單次物流成本高等短板,一旦由于質量問題發生退換貨,對于電商企業來講,則是無法承受的高成本,因此,農產品電商對產品質量要求更高。
對此,李建華認為,地方政府一定要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秩序監管機制和商務信用評價制度,創造電商發展的環境,保障網銷產品的質量安全,防止不合格的商品網上銷售。同時建立抽查獎懲機制,提高本地經營主體和創業者的質量意識和誠信意識。
重要的是,地方要支持本地合作社、創業青年等取得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SC)等資格認證,鼓勵農產品深加工,向加工要效益,讓非標農產品轉化為標準化的商品,才能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延長農產品的銷售周期,突破農產品季節性和周期性的限制,提升市場占有率,讓農戶享受到電商發展帶來的便利和成果,真正讓農產品上行成為一種現實和可能。
“拓渠道”:打破“信息貧困”瓶頸
李建華認為,農產品電商拓展了銷售渠道,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對接,讓農戶突破交易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打破“信息貧困”的瓶頸,了解真正的市場供需關系,跟上消費者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的消費升級要求。
同時,借助電商積累的消費者信息,可以進行預售農業、訂單農業、眾籌農業,按照消費者的需求來確定種植的品種和方式,提供有機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與消費者確定了持續、穩定、長期、可控的新型供需關系,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戶的收入。
“降成本”:全冷鏈物流實現高效配送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發展農村電商面臨著物流設施薄弱、運營效率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業不愿配送、物流專業人才稀缺、物流企業資金不足的短板。而且,農村因為鄉村道路偏遠、交通不便等問題,物流快遞在及時性、可靠性、服務水平、快遞時間、快遞成本等方面,都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與客戶期望值存在差距。“農產品上行要想更進一步,必須解決農產品上行‘*初一公里’問題。”李建華說。
李建華分析,由于農產品鮮活性特點,要加快建設適應農村產品電商發展的冷鏈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發展產地預冷、冷凍運輸、冷庫倉儲、定制配送等全冷鏈物流,通過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將物流企業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物流集散地。同時要積極推進條碼、智能標簽等自動標識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打造智能配送信息服務系統,實現物流可查和準確高效配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