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直播已開始,快來為我打call!”這句國內某熱門網絡直播平臺的轉發語,網紅發、大v發都不稀奇,可在一個農場的微博主頁上,這句話卻頻頻出現。這些直播視頻里,有的是農場工作人員戴著袖套采收小青菜,有的是金發碧眼的外國游客擼著袖子笑呵呵和面包餃子,有的是游客在和可愛的“羊咩咩”嬉笑合影……
這個微博賬號叫“萬禾都市農場”。一個農場,種好蔬菜水果、養好雞鴨小羊就行了,玩什么直播?農場負責人、1983年生的黃震卻不這么看:“我們不只玩直播,還開微店、建線上app、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農產品生命周期內全程信息追溯。讓農產品‘觸網’,不是趕時髦、玩噱頭,而是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更新鮮的農產品、更精細的服務。”
種植蔬菜實行“末位淘汰”制
黃震從事農業,是“半路出家”。他本是個金融業從業者,2008年“轉崗”,和父母在崇明中興鎮承包了300畝土地,開始種植有機蔬菜。“每天凌晨3點從市區出發,趕往崇明田頭干活,起初真有點不習慣。等做完全部準備工作,真正產出*批有機蔬菜時,已經是2011年了。”
一個在市區長大的“80后”青年,為何選擇從事農業?“做農業永遠不會下崗。而且,互聯網行業的日新月異深刻影響和改變著農業,當時就感覺農產品‘觸網’是個商機:在傳統農業模式下,好的農產品往往難以賣出好價錢;另一方面,人們要吃到真正高質量的農產品也不容易。深度‘觸網’,可以讓優質農產品的知曉率更高、配送渠道更通暢。”
不過,“種地”可沒那么簡單,尤其是對于當時的“門外漢”黃震來說。崇明四面環水,部分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高,連雜草都難以生長。黃震初期承包的,就是這樣的土地。“當地百姓說‘種啥死啥’,我偏不信邪,請來農科專家一同鉆研,很長時間吃住都在農場里。經過多次嘗試,終于找到了新型土壤鹽堿化改良技術。”*終,黃震和伙伴們成功種出了100多種蔬果。
2012年,黃震成立了上海萬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對客戶采用會員制服務模式,開起了微店、和知名電商合作,“觸網”越來越深入。比如,農場采用一套智能化系統進行管理,這套系統不僅能展示農產品種植計劃、農產品實時產量、采后庫存等信息,會員客戶也能通過系統對農產品質量進行監督。“只要掃描對應二維碼,便能獲取相應產品的詳細信息,每棵菜是什么時候種的、誰種的、誰采摘的、誰包裝的、誰配送的,都能查到。”
傳統農場,是“我種啥,你吃啥”;而“觸網”之后的萬禾,因和客戶有了更多溝通交流,變成了“你想吃啥,我種啥”。萬禾農場里種植了150多種蔬果,每年基地都會匯總客戶的反饋信息,篩選出客戶*不喜歡的10%蔬果品種,將其淘汰,然后換上客戶希望種植的新品種,*滿足消費者需求。
在田間做網絡直播,也是萬禾嘗試的“觸網”新手段。農場工作人員會在某直播平臺上對蔬菜的種植、采收、包裝、配送等進行直播,向會員客戶實時展示有機蔬菜“誕生記”。
黃震說,這些“觸網”手段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都是信息不對稱,旨在提高客戶對農產品的信任度。“傳統農業模式下,消費者和農戶互不了解,農戶間往往通過競價方式來競爭,便宜無好貨,會導致農產品質量越來越低,要贏得消費者信任也就越來越難。農產品深度‘觸網’之后,能讓消費者獲知更多農產品信息,有利于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也能讓消費者對*終的產品產生期待感。”
“下班不用逛菜場,那該多幸福!”
除了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深度“觸網”給農業帶來的第二個好處是方便。
好產品怎樣賣出去?目前萬禾的生產營銷模式是“基地+城市社區+宅配”。2012年以來,萬禾農業通過自建物流團隊以及與第三方合作,提供會員客戶宅配服務。“我們的會員都能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當天采的菜當天就能送到市區客戶家中。此外,我們在上海還設有數十家社區門店,每天都有物流車往這些門店輸送新鮮蔬菜,市民可在門店購買所需農產品。此外,我們還建立了萬禾農業公眾號,并與淘寶、微店等平臺合作,與線下供貨對接。想想看,下班不用逛菜場,一到家就能享用有機食品,那該多幸福!”黃震說。
隨著消費需求的增長,*早的300畝地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萬禾農場規模擴大到了1700畝。地方大了,對有機肥料的需求量大幅提升,蔬菜秸稈問題也急需解決。怎么辦?黃震想到的辦法是養殖崇明白山羊。“以往,每年農場用于購置羊糞做肥料的費用就達十幾萬元。自己養了羊,羊糞可以做成有機肥,蔬菜秸稈也能作為羊的飼料,實現循環利用。”2015年,萬禾崇明白山羊擴繁場落戶中興鎮。如今,這個擴繁場里出產的崇明白山羊,大幅緩解了有機肥需求和秸稈出路問題。
在擴繁場里,公羊、母羊和幼崽生活在干凈羊舍的不同區域。羊舍的間隔里,工作人員種植了板藍根,曬干后切碎放在羊草里給羊食用,可以提高羊的免疫力。羊舍周圍還種植了迷迭香的“圍墻”,不僅四季常青,還能掩蓋羊舍的臭味。黃震告訴記者,這些白山羊吃的是自家蔬菜基地出產的小麥、玉米、牧草和蔬菜秸稈等,羊糞通過專門管道收集,供有機菜基地使用。在這個擴繁場,羊的飼料投放、飲水、糞便清理、空氣調節都實現了自動化。
“種點田,養小羊”,這是黃震的微信簽名。這看似平常的6個字,經過萬禾農場這些年的不斷探索創新,已經玩出了不少新花樣。“崇明水清土凈,是發展有機農業的好地方。今后萬禾的‘觸網’程度還會進一步加深,希望能為更多人提供更優質、更新鮮、附加值更高的農產品。”黃震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