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重慶市潼南區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努力繪就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畫卷。
一是突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品種、品質、品牌上下功夫。堅持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不斷提升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增品種。大力引進、研發、推廣優良品種,精心引進尤力克檸檬、鮮食柑橘等優質高產品種,大力推廣30個新特優蔬菜品種,努力實現特色農產品良種覆蓋率達到97%。提品質。禁用高毒高殘農藥,建立完善農產品溯源體系,推廣標準化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總體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做實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創品牌。利用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金字招牌,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加快形成無公害農產品為基礎、綠色食品為主體、有機食品為特色的“潼南綠”產品體系,力爭三年內“三品一標”產品產量達63.5萬噸以上,品牌農產品平均溢價10%以上。
二是突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在產業協會、經營主體、農村電商上下功夫。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加快形成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育基礎。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三大經營主體,推動其分工協作、共同發展,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加快培育500戶家庭農場、1000個農民合作社、30余家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強紐帶。充分發揮10個產業協會熟悉行業、面向市場、機制靈活等優勢,打造產業發展、市場開拓、技術培訓的“生力軍”,不斷提高潼南農業創新力、競爭力。拓銷售。促進農村電商和產業協會、經營主體有機銜接,全面做強20個鎮級電商綜合服務中心,高效運營阿里巴巴“潼南綠”智慧市場,力爭年內農產品電商交易額突破10億元。
三是突出用大數據智能化為現代農業賦能,在農業科技、設施農業、生產模式上下功夫。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發展智慧農業。強化科技支撐。圍繞蔬菜、檸檬等主導產業,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機構。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發揮渝西智慧農業研發中心、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牽引作用,確保三年內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提升生產能力。加大對設施農業支持力度,因地制宜開發西南山地農機,推廣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植保等新技術,推動設施農業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益。推廣稻蝦、稻蟹等稻田綜合種養,實現畝均純收入6000元以上。推廣種植業與林果業有機結合的“豬—沼—果(菜、林、糧)”等生態循環模式,促進種植業和養殖業循環發展。
四是突出重點區域打造,在大佛壩、雙壩、罐壩上下功夫。注重試點示范,以雙壩、大佛壩、罐壩為重點,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的集中展示基地。提升基礎設施。尊重山水田園格局,加強景觀風貌控制,保留現有道路、水系、農田自然肌理,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構建生態田園和居民點相間分布的整體格局。提升人居環境。統籌雙壩和大佛壩田園、水域、綠地生態建設,精心打造濕地公園,提升涪江岸線景觀,建設沿江生態景觀帶;加強罐壩傳統農耕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以特色民俗示范村莊建設為重點,努力打造融田園風光、人文景觀和現代農業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典范。提升產業水平。加快大佛壩*田園綜合體、雙壩涪江旅游度假區、罐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建設,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實現產城景融合發展。
五是突出服務功能提升,在供銷社、合作社、信用社“三社”融合上下功夫。全面推進生產、信用、供銷三大要素融合,服務“三農”促發展。強主導。按照有資產、有能力、有產業、有制度“四有”標準,加快建設22個基層供銷社、200個農村綜合服務社,促進全覆蓋,提升服務力。強主體。以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村“兩委”、鄉賢能人、返鄉創業人員等作用,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力爭全區*行政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示范社10個、市級示范社20個。強支撐。創新涉農金融產品,開展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力爭“三社”融合發展貸款占比40%以上。以盤活供銷社資產為突破口,探索成立供銷集團,融合產業、整合資金,實現共同增收致富。
六是突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上下功夫。尊重市場規律、經營主體意愿、農民意愿,調動市場主體、農民、村“兩委”積極性,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盤活資源。做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權屬界定,引導村社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將經營性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農業經營主體,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力爭三年內實現試點村集體經濟年增長10%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長10%以上。激活資金。開展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試點,將各級財政補助資金,按照有關規定量化為所涉村集體和農民股份,變*性投入為長久性分紅。做活產業。通過產業鏈接,包裝一批優勢產業,引入一批農業企業,組建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村“三變”改革,力爭農業增加值年增長10%以上。
七是突出基層治理創新,在家風傳承、村規民約、“六無村居”上下功夫。繁榮鄉村文化,創新基層治理,營造充滿活力、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家風傳承潤民。以楊氏“興家救國、清白傳家”、張鵬翮廉政文化為引領,大力培樹勤勞致富、忠孝仁義、誠實守信等先進典型,引導廣大群眾樹立良好家風。村規民約利民。建立完善村規民約,通過觀念引領、行為約束、按章辦事,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促進家庭和美、鄰里和睦、村居和諧。“六無村居”惠民。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為抓手,加強無黃賭毒行為、無邪教活動、無矛盾糾紛上交、無非訪集訪、無治安刑事案件、無臟亂差現象“六無村居”建設,著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八是突出基層組織建設,在人才培養、集體經濟、服務中心提升上下功夫。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建強人才隊伍。選優配強基層黨支部書記,大力培訓農村黨員,打造高素質基層組織帶頭人隊伍。深入實施“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力爭4年引進1000名碩士以上研究生,引導1000名以上新型農民返鄉、本土人才回鄉、技術人員下鄉。做強集體經濟。加大投入,強化保障,積極探索建立農村“三隊一中心”,即工程隊、植保隊、機耕隊和電商營銷中心等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今年全面解決135個集體經濟“空殼村”問題。提升服務平臺。改造升級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建好“三級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實現黨務、政務、事務、服務一地通辦,努力把村級活動場所建成群眾活動、村民議事、便民服務、教育培訓、文體娛樂的中心,不斷提升服務群眾能力。
九是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在人居環境、污染防治、河長制上下功夫。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美環境。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抓好農村面源污染、污水治理、垃圾處理、廢棄物轉化利用,推進“廁所革命”,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抓防治。從“水清、天藍、地綠、土凈、聲靜”入手,切實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完善長效機制,堅決防止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重保護。深入落實河長制,扎實開展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四亂”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深入實施“一河一策”,抓好環保突出問題整治,確保河暢、水清、岸潔、景美。
十是突出統籌結合,在鞏固脫貧、*扶貧、兜底扶貧上下功夫。堅持統籌謀劃、一體推進,以脫貧攻堅實效助力鄉村振興。將鞏固進行到底。加快扶貧產業發展,落實好教育、醫療、社保等扶貧政策,確保全區綜合貧困發生率控制在3%以內,返貧率控制在0.5%以內。將*貫穿始終。按照“六個*”要求,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一達標”目標,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標準,把脫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將兜底落實到位。針對殘疾人、鰥寡孤獨、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嚴格落實民政、醫保、社保等兜底政策,全力織密織牢脫貧攻堅“保障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