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北方村莊不同,大流店村的內部柏油路寬15米,路面平坦寬闊,路邊綠樹成行,與城市公路幾乎無二。兩旁村居白墻黛瓦、古樸成風,別致的鄉村景觀小品和開闊的村民文化廣場被這條大路串了起來。
大流店村是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唐口街道轄村,現在,村干部習慣性地稱這里是唐口驛路水鄉田園綜合體核心村。
俯瞰驛路水鄉,形若一片綠葉。除鄉村旅游、特色果蔬等產業外,這里*紅火的當數草莓產業。以大流店村為核心,唐口街道梁北、寺下許、寺下郝、姚劉王等村,自2018年起連片打造田園綜合體,探索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唐口案例”。
在這個田園綜合體中,記者看到了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個振興”融合推進的步伐。任城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為領說,唐口邁出的每一步,都因田園綜合體建設而更加行穩致遠。
草莓產業提擋升級
中國第十六、十七屆草莓大賽金獎,山東省首屆草莓大賽金獎……大流店村草莓學院的展廳里展示著一項項榮譽。得益于科技集成攻關,草莓學院培育的草莓品種質量好、產量高,不僅屢獲大獎,還讓周邊村民走上了靠草莓致富的道路。
記者走進村民丁丁家的草莓大棚。在水肥一體化設備、殺蟲燈、智能補光燈等現代農業裝備的幫助下,丁丁和丈夫兩個人就能輕松管理好4個大棚。“入冬以來陰天多,草莓光照不足,產量受了影響。”就在丁丁接受采訪期間,棚里的補光燈自動亮了起來。
唐口街道田園綜合體的草莓產業,勃興于數年之前,現正處于提擋升級階段。村黨支部書記張美珠介紹說,驛路水鄉田園綜合體已開發出草莓汁、草莓醬、草莓干、草莓茶等系列加工產品,并著手規劃草莓文化創意產業。
唐口的草莓產業,不僅帶動了綜合體內的村民增收,也“溢出”帶動15個村莊聯合發展。但就像丁丁今年遇到的光照不足難題一樣,將草莓產業做大做強并非易事。打造田園綜合體,關鍵是找準農業特色產業,融入科技元素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融入文化創意元素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區域品牌,探索符合鄉村實際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草根大學
”自育“領頭羊”
“溢出效應”還體現在鄉村人才的培育上。唐口鄉村振興雙創中心,就建在田園綜合體內,草莓學院、創客空間為整個街道的鄉村追夢人搭建起創業創新的大舞臺。
丁丁就曾在此學習,而今也成了授課人。她告訴記者,青島農大、沈陽農大等高校的專家會來此傳授技術,也有創業者在這里工作。不少像她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草莓學院學到了新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也在這個舞臺上幫助周邊更多的村民發展產業。
張美珠是返鄉人才的典型代表,如今他既是村里的“領頭羊”,也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骨干力量。唐口街道黨工委書記蔡根臣說:“通過雙創中心建設,我們既要培養出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又要吸引外來創業者,讓先進技術知識涌入鄉村,帶動農民創業致富,輻射綜合體外的村莊。”
守住文化和生態兩塊瑰寶
是什么吸引“張美珠”們返鄉創業呢?恐怕離不開那鄉愁記憶。大流店村歷史久遠,因唐代南北商道“大流路”而得名,是古時的重要驛站,有“漢唐古村、驛路水鄉”之美譽。
依托大流驛文化,村莊建成驛路文化廣場,舉辦獨具特色的表演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吸引八方游客。“將特色文化傳承下來,展現出田園綜合體的獨特魅力,富了百姓的口袋和腦袋,也為鄉村文化振興暢通了道路。”唐口街道黨工委宣傳干事周廣慧說。
除悠久文化外,令村民驕傲的,還有干凈的人居環境。3年前,大流店村的臟亂差還“小有名氣”。上任不久的張美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沒有好的環境,老百姓自己都過得不舒服,誰還會來投資、旅游呢?”
于是,他帶領村“兩委”干部,請來專業團隊進行規劃設計。一個全新的大流店村很快出現在世人面前:綠化面積達7000平方米,新添100盞路燈,成為全省*批天然氣覆蓋村,也在全省率先完成廁所改造。
“打造田園綜合體,‘綠水青山’不能褪色,人居環境更要提升。”在唐口街道鄉鎮建設和環保辦公室副主任孫昌虎看來,這恰為鄉村生態振興鋪開了道路。
支部帶頭探路綜合體建設
剛開始發展草莓產業,村民疑慮重重、踟躕不前,張美珠將自家5畝地流轉建大棚,為村民作出了示范,才開拓出今天的致富路。經過幾年摸索,大流店村“村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產業園)+旅游+企業+電商”的“1+6”產業發展機制已臻于成熟。2018年,大流店村黨支部被授予全省“干事創業好班子”。
“我們將村黨支部建設經驗拓展到田園綜合體建設上。”蔡根臣說,綜合體成立聯合經濟體黨總支,一切重大事務由黨總支研究,再由經濟組織細化實施,并通過“1+6”機制調動各類主體發展綜合體的積極性,特別是有效帶動村民參與到了整個產業鏈條中。
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黨組織發展好“火車頭”作用。唐口田園綜合體的發展經驗,一方面在于強化黨組織自身建設,選好一個“領頭羊”,打造一支“硬班子”;另一方面在于創新領導機制,將組織建設與綜合體建設緊密結合,將各類主體有效聯結。而這些探索,實際上已經蹚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路子。
在任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長富看來,田園綜合體“融”的特點,融合了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發展的諸多方面,涉及城鄉融合的許多領域,發展理念和規劃設計也比較超前,將其作為邁向鄉村全面振興的試點是一項科學的抉擇。“當然,我們得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能帶領村民共同走好這條鄉村振興的大道。”他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