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組合及效果方面,我國實施*扶貧政策以來,短期內提高了要素的利用率,長期內有助于人力資本積累和要素生產率提升。”近日,在北京市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9年*季度)報告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發布了《*扶貧政策效果評估》報告。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創造了*的減貧成就,但仍然有部分地區、部分人口尚未脫貧,突出特征是地理位置偏僻,遠離市場,家庭結構老齡化、人力資本低,患病和殘疾家庭超過一半;基本生存條件有待提升,飲水困難、居住危房較多、生產性用電難以接入、醫療條件,教育條件較差等。
鄭新業表示:“全面科學評估*扶貧政策的實施效果,不僅對實現中央提出的全面脫貧目標,保證2020年后不返貧是必要的,而且對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價值,甚至對短期的反衰退也是重要的。”
結合微觀實踐和中國貧困人口追蹤調查數據,該報告發現*扶貧提出*識別,因人因戶施策,因村提供公共物品,并將扶貧的思路從單一公平視角增加貧困戶收入,轉換為增長、發展和波動多重視角。以提升效率為核心的*扶貧政策不僅能提升公平,而且在新發展理念下是潛在的新經濟增長點,一定意義上還具有反經濟衰退的功能。
報告建議,今后應構建“體制—增長要素—可持續發展”的“三位一體”扶貧體系,用以制定和完善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具體為:優化*扶貧體制,在頂層設計中考慮基層的差異性;堅持綠色發展與產業扶貧相結合;設計和推廣勞動力激勵計劃,提高貧困戶勞動供給;從扶貧向社會保障轉變,將貧困人口納入社會救助體系;重視中長期評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