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搭把手,我們把這幾棵樹苗搬到車上。”3月29日早晨六點多鐘,雖然天剛蒙蒙亮,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十字鎮施吳村村民葉長寶已經和工人們來到了位于施吳村元村組的紅橡林里,他們正忙著將一些已經長大的小樹苗移植到另一片土地上,大家手拿鐵鍬忙得不亦樂乎,雖然溫度不高,汗水還是順著他們的臉龐一滴滴落在地上。清晨的薄霧在紅橡林里流淌,一棵棵身姿挺拔的紅橡樹像戰士一般佇立著。
“別看這些樹看起來不起眼,手臂粗細的就能賣到上千元一棵呢,到現在我已經賣了300多萬元的紅橡樹了。”說到自己的寶貝紅橡樹,葉長寶如數家珍。“初期種植時,紅橡樹生長迅速,每年以3到4公分直徑的生長,三年內即可做為景觀綠化樹出售,部分出售后,可使密度變小,剩下的樹木可得到更多生長空間,可以每年2公分直徑的生長,在幾年后達到20公分后即可做為高端木材出售。”葉長寶告訴記者,接到預定紅橡樹的電話后,他會在樹上拴一根紅繩,一般10公分以上的紅橡樹能賣到上千元的價格,再大一些的甚至能賣到三五千元。短短四年多的時間里,葉長寶的種植面積從幾十畝發展到了一百多畝,從單一的銷售樹苗擴大到以銷售成品紅橡樹為主,*遠的甚至賣到了新疆等地。
紅橡樹林的大規模種植,不但推動了村民增收致富,也促進了該村“三變”改革的進程。2018年10月,施吳村召開股民代表大會通過民主決策程序,確定惠天家糧食種植家庭農場為合作主體,按照“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的模式,成立郎溪縣十字鎮施吳村惠民專業合作社。惠天家糧食種植家庭農場將紅橡基地中的苗木(共80畝,折資89.6萬元)作為合作要素入股,與村股份經濟合作社30萬元現金、方鋪組45戶農民的80畝林地經營權(折資57萬元),共同組建了惠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承接施吳村“三變”改革的主體,其中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收益按每年每畝500元進行保底分紅,以后每三年每畝保底遞增50元。
今年63歲的貧困戶劉雨清就是“三變”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劉雨清家里90多歲的母親長期臥病在床,他自己的身體也不好。由于缺乏勞動力,劉雨清家庭收入微薄,靠著政府的補貼勉強度日。“現在三變改革了,我把家里的三畝多地和四畝多田全部進行了流轉,一年有三千多元的收入呢。”劉雨清告訴記者,除了土地流轉收入以外,他現在還在合作社打零工,去年一年打零工掙了一萬多元。“在合作社也就是收收蝦子種種樹,我身體受得了,家門口打工還能照顧家里的老母親,真是太好了。”
“我們這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非常適合紅橡樹的生長,所以這幾年村里開始大規模種植紅橡樹,總面積達到了一千余畝。”施吳村黨總支書記黃華寶告訴記者,合作社的成立,不但讓村民們有了分紅收入和務工收入,村集體每年還有兩萬多元的集體收益。同時作為村里重要的扶貧產業基地,合作社采取村里搭建平臺和貧困戶參與的方式,既體現“自種”和“四帶”雙模式,吸納了6戶貧困戶務工,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增加了家庭收入。現在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貧困戶通過務工或者土地流轉的方式或多或少都能從紅橡樹種植中受益。
走進施吳村,隨處可見一株株挺拔的紅橡樹,從生態樹到經濟樹,再到現在的“扶貧搖錢樹”,它不但推動了施吳村三變改革的進程,也撐起了該村的“扶貧傘”。紅橡樹還調動了該村村民的生產積極性,種紅橡樹的人多了,學技術的人多了,村里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喜人現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