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農業科技扶貧項目“為非洲和亞洲資源貧瘠地區培育綠色超級稻”,2日在京結題。項目實施11年,高效培育出一大批高產、多抗(抗旱、耐鹽、耐淹、養分高效等)綠色超級稻新品種,累計在亞非18國推廣新品種78個、612萬公頃,使160萬農戶收入顯著增加;同時完成了代表水稻科學研究前沿的“300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2018年5月以長文發表于《自然》雜志,助推水稻從常規育種走向分子設計育種的技術革命。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黎志康介紹,該項目由中國政府(科技部)與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旨在與亞非國家分享中國的優良水稻品種、種質和生產技術;由中國科學家牽頭,聯合國內外58家水稻研究機構實施,2008年啟動;目標國家覆蓋“一帶一路”沿線18個亞非國家和中國水稻中低產面積較大的西部5省。
黎志康解釋,“綠色超級稻(GSR)”被定義為在較少投入的情況下能穩定高產的水稻品種,也就是“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品種。他表示,水稻的可持續生產是許多亞洲和非洲國家糧食安全和減貧的關鍵,特別是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頻現,亞非望天田地區的水稻產能變得尤其脆弱。極大提高亞非大部分雨養地區的水稻產能,維持全球灌溉稻田的生產力是未來幾十年全球水稻育種家面臨的*挑戰。
項目實施11年,向18個目標國家的26個研究機構累計發放并試種具有不同綠色性狀組合的GSR品種或育種材料5235份,包括來自中國10余家農業科研機構和涉外種業公司的169份次的常規稻品種(系)和431份次的雜交稻品種,通過在18國多年多點試種,鑒定出一大批適應目標國家不同水稻生態環境的水稻優良品種。培育出一大批高產、優質、多抗的GSR新品種,在18國試種、審定和推廣,大幅提高了當地稻農收入,對目標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完成了迄今全球*的植物基因組重測序項目——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的全基因組重測序,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的基因組多樣性,大大推動了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成果在育種上的應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