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現代農機裝備進行生產,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遼寧鐵嶺市積極搭建平臺,拓寬農機裝備供給渠道,在全市農業生產中,積極推動形成廣泛應用農機化先進技術的局面,使全市農業生產各環節的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加快,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日漸完善。學習先進技術、引入先進技術、應用先進技術,已成為鐵嶺廣大農民的共識。
3月16日至18日,“2019中國東北現代農機裝備展示交易會”在遼寧省鐵嶺市舉行。開幕當天,2萬多名省內外農民趕來參展。一機多用的拖拉機是他們的*愛。調兵山市吉利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劉柏順圍著各式拖拉機看了好幾遍還沒下決心選哪款,他說:“品種太多,看得眼花繚亂。”
“現代農機裝備展示交易會于2010年在鐵嶺*舉辦,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九屆,每一屆都會吸引來自省內外及國內外的知名農機生產企業前來參展,九屆展會農機裝備銷售額累計達8億元。”鐵嶺市現代物流服務中心主任劉長利說。
拓寬農機裝備供給渠道
“鐵嶺是全國糧食主產區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糧食產能達到90億斤,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這得益于近年來鐵嶺市積極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一大批先進、適用、聯合、高效的農業機械裝備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現代化農業裝備成為鐵嶺農業發展的‘加速器’。”鐵嶺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福罡說。
運用現代農機裝備進行生產,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運用現代農機裝備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產量和效益,并在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提高農作物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現代農機裝備在鐵嶺市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8年,鐵嶺市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88%,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95%。”鐵嶺市現代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王耀杰說。
近年來,鐵嶺市積極搭建平臺,拓寬農機裝備供給渠道。支持舉辦現代農機裝備展示交易會,為農民搭建農機選購平臺;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推進與科研院所合作,打造農機科技研發的主陣地。“合作社+科研機構”“合作社+大學生”“村社合一”“企社共建”等模式受到越來越多合作社的追捧。此外,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通過補貼帶動,全市引入了操作性能強、科技含量高、機械質量好、節能環保優的各類農機裝備,推動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
農機與農藝結合更緊密
通過政府搭臺,鐵嶺市農機交易越來越靈活,操作技術和管理經驗等信息越來越對稱,農機科技研發越來越前沿,農機化技術普及越來越廣泛,農機與農藝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深松整地相當于建設“土壤水庫”,是確保糧食增產增收的重要農機技術。2018年,鐵嶺全年共完成農機深松整地作業148萬畝,投入深松作業機具1320臺,參加農機深松作業的機具全部安裝了遠程信息化監測設備。著手推進秸稈粉碎全量還田深翻技術,2018年,全市有50多萬噸秸稈被翻埋于地,實現了“肥料化”利用。
鐵嶺市鐵嶺縣承擔原農業部*玉米收獲機械安全操作規程技術測試項目,制定出玉米收獲機安全操作標準規范;2017年,鐵嶺縣參與研發的4YZ-3B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獲得省科技貢獻一等獎;承擔原農業部關于玉米免耕播種機對比試驗測試工作,找出了適宜遼北地區作業的免耕播種機機型。開原市承擔了原農業部的玉米秸稈還田離田機械化技術驗證項目,確認了秸稈粉碎還田離田機械化技術生產率較高,適合當前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昌圖縣承擔了遼寧省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推廣項目,實施作業2.6萬畝。
近年來,鐵嶺市各市縣農機推廣部門還大力實施秸稈全覆蓋寬窄行種植、免耕播種保護性耕作、水田側深施肥等農機化技術,鐵嶺市廣泛應用農機化先進技術的局面已經形成,學習先進技術、引入先進技術、應用先進技術,已經成為廣大農民的共識。吉利農機專業合作社在遼寧省率先引入玉米摘穗和秸稈粉碎收集處理同時進行的玉米莖穗兼收聯合收割機;張莊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無人駕駛拖拉機的現場試驗;各地積極開展植保無人機技術試驗示范,植保無人機已初步成為全市農業發展的有效生產工具。
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
昌圖縣盛泰農機合作社是現代農機裝備的受益者。合作社負責人盛鐵雍介紹,合作社累計農機裝備投資達500多萬元,共有農機具69臺套。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實現連片種植,并充分發揮自身裝備先進、技術優良、科學管理的優勢,實現節本增效。去年,合作社流轉2075畝土地種植玉米,為5000畝土地提供全程托管服務,還為1.1萬畝土地提供代耕代作服務。“合作社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把鄉親們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每畝地還可以降低成本80元左右。”盛鐵雍說。
2016年,盛泰農機合作社承擔了原農業部玉米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項目,試驗推廣玉米秸稈粉碎全量還田免耕播種模式、玉米秸稈部分回收部分還田免耕播種模式和玉米秸稈全量還田翻壓免耕播種模式。在試驗推廣過程中確定了機具配套*方案,使每畝地可節本增效130元左右。玉米全程機械化3種技術模式得到了省、市、縣農機主管部門和周邊農戶認可。
鐵嶺市制米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鐵稻”牌大米,育苗插秧、收割脫粒、倉儲加工全程實現機械化。采用自動插秧機,可以大幅提高插秧效率,只要2個工人搭配一臺自動插秧機,*就可以完成約50畝的水稻田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余倍。公司擁有國內領先的立式磨米機、微電腦控制精米生產線、*糧油檢驗檢測實驗室,每天可加工150噸高品質大米。公司副總經理王明旭告訴記者,收割下來的水稻變成大米,中間要經過清理、礱谷、碾米、色選、拋光等多個環節,“使用多臺磨米機進行碾磨的好處是降低每一臺設備磨米的力度,讓大米營養成分損失更少;在色選環節,使用高像素的相機鏡頭,色選精度更高,能夠更有效地選出病斑粒、白粒。不僅加工過程是全自動的,打包、運送到成品庫環節也都實現了自動化”。目前,“鐵稻”牌大米已在遼寧省沈陽、大連、撫順、阜新、朝陽等地市場站穩了腳跟,同時還銷往四川、湖南、山東、浙江、福建等省份,并登錄蘇寧易購、京東等電商平臺。
“下一步,我們要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各環節的機械化水平,著力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注重培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機手素質培訓。”王耀杰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